《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能唱这首民间小调,并能根据歌曲的情绪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2、艺术表现:通过新旧两首《凤阳花鼓》的对比,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创意实践:通过给以组为单位为《凤阳花鼓》旋律进行加花,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设计演唱形式。 4、文化理解:通过学唱歌曲《凤阳花鼓》,让学生了解安徽民歌的风格,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背唱歌曲《凤阳花鼓》 教学难点: 为旋律进行加花,设计演唱形式。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打击乐器等。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凤阳花鼓的艺术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播放旧版凤阳花鼓 师:同学们,请你猜猜这首民歌它的名字是什么,是什么地方的民歌? 生:《凤阳花鼓》———(安徽民歌)。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听听这首旧时的《凤阳花鼓》。听听它在诉说什么? 感受音乐情绪 音乐起: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师:你觉得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呢?用颜色来表示一下。学生讨论1分钟,请个别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灰色可以代表心情很悲伤,黑色可以代表当时社会很黑暗,棕黄、土黄表示环境很萧条等等……苦难的生活总会过去,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如今的凤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看凤阳如今的美好景象。 师: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的变化。凤阳花鼓成了人们自娱自乐的工具,凡遇到喜事,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的表演一番。它的形式也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近年还走出国门,到国外表演,获得外国友人的赞誉。 新歌教学 介绍凤阳花鼓的历史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板书) 师:凤阳是安徽省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却有样东西很出名,那就是“凤阳花鼓”,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现为两个人,一人击鼓,一人口唱小调。歌词都是较为悲切的内容,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讨饭的象征。 教师范唱 师:接下来,老师给大家唱一首新版的《凤阳花鼓》,请你再来说一说歌曲的情绪及表现的情景?教师边唱边表演,学生感受歌曲。 (1)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欢快、愉悦地 (2)歌曲展现了怎样的情景?人们边歌边舞的热闹情景 (3)这首歌的唱词中有没有与我们以前学习的歌曲有不同的地方?不同之处是什么?你能模仿一下吗?“得儿”、“得儿” (4)认识凤阳花鼓 师:请学生来介绍凤阳花鼓 花鼓又称“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是民间歌舞形式之一,凤阳花鼓起源于安徽凤阳府,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代民间表演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男一女,一人执锣,一人击鼓,口唱小调边歌边舞。 学习音乐知识 鱼咬尾: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 师:看谱请学生说说切分音的作用。 衬词:无实际意义,通常出现在民歌的歌词中,除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为完整表现歌曲而穿插的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语。 学唱歌曲 师:下面我们就怀着喜悦的心情唱唱这首新《凤阳花鼓》。 (1)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的琴唱歌谱。 (2)好,同学们听了也唱了,先想想看,我们用什么方式表现前奏和间奏锣鼓点的特征(学生说了以后)现在我们在前奏和过门的时候有手拍节奏,歌唱的旋律用“La”音哼唱全曲。 三、拓展与实践 1、下面我们认识几件打击乐器: (1)邀请几名学生到台上拿自己喜欢的乐器,每个人依次向大家简单介绍并演示自己手上乐器的演奏方法。 (2)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