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南安军 文天祥 1. 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3.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目标 文天祥--天地正气是爱国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过零丁洋》《指南录》 《文山先生全集》等。 写作背景介绍 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南宋朝庭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yú)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被俘后,他自杀未成,只能随元军北行。梅岭依旧,身边却没有战友陪伴,只剩下元军的脚步,何等孤独!家乡近在眼前,成为囚徒而归故里,还不如不归!山河依旧,城郭沦丧,一切都无可挽回。他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安慰,诗人以高亢的诗篇,唱出了他的爱国之志,唱出了他的“一片丹心”。 1、此处的梅花是实景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此处的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显示出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被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悲凉袭上了他的心头。 首联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赏析探究 2、炼字:“湿”在诗中有何作用? “湿”写出了诗人征衣被风雨淋湿,表现了环境的凄苦,烘托了诗人兵败被俘内心的凄苦沉痛。 3.首联用了什么典故? 句中的“又”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南冠”———语出《左传》。 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 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 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 一二两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 首联运用“风雨”“湿”渲染环境困厄,“梅花”表高洁忠贞。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此归!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和孤独的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钱钟书先生指出,这种对仗句法“原是唐人五律里搬弄字面的伎俩”,例如贯休的“白发应全白,生涯作么生?”“眼作么是眼?僧谁识此僧?”李咸用的“静于诸境静,高却众山高”。 称赞文天祥“向纤巧的句型里注入了新内容,精彩顿异”。 颔联 3、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此归”的原因。 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文天祥是江西人,但这一回却不是衣锦还乡,而是以俘囚身份路过家乡,所以说“如此归”。心中悲愤不难想象。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文天祥站在岭上,遥望南安军的西华山,以及章江,慨叹青山与江河是永远存在的,而城郭则由出岭时的宋军城郭,变成元军所占领的城郭了,所悬之旗也将随之易帜了。山河千古在,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