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587009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285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格式,统编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学习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2.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能掌握炼字的答题方法。 3. 把握诗歌主旨,理解诗人心系天下的胸怀。 4.分析概括诗歌之美,并且背诵全诗。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抒情情感。探讨杜甫如何通过描写岳阳楼、洞庭湖等景物,表达出他对国家命运、自身遭遇和人生沧桑的情感。 教学难点: 探讨诗人在诗中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国家命运和社会动荡的深刻关切。 探讨本文的艺术特色,能掌握炼字的答题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我的语文课堂。今天我们要一起赏析一首美丽的古诗。这首美丽的古诗是“诗中圣哲”杜甫所写的。罗丹曾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杜甫的《登岳阳楼》中去寻找美吧! 知人论世及创作背景 1. 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 杜甫(公元712一公元770),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命途多舛;他的笔触,指向现实,写尽忧国忧民之情。他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生平: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读书游历时期、困守长安时期,陷贼为官时期,漂泊西南时期。 杜甫聪颖早慧,7岁能诗,9岁善书,14岁出入翰墨场,称誉时辈。20岁起,结束读书生活,开始壮游:吴越、齐赵、梁宋等地。与李白、高适先后相遇。李杜之交,世传佳话。这时期杜甫年少时过了几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乐观自信,诗呈现浓郁浪漫色彩。留下的诗篇以《望岳》为代表。 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政治理想,长安求仕。理想落空生活困顿,忍辱含悲,向达官贵人奔走献赋,乞求援引,穷愁潦倒。长安苦等10年,得小官,看守兵甲器仗,掌管门禁钥匙。回奉先探家,写《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一时期的杜甫接近人民,看到民生痛苦,社会黑暗,诗风走向现实主义。写了很多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兵车行》《丽人行》等产生,标志着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熟。 天宝十四载,安史乱发。杜甫开始颠沛流离生活,和难民流亡。肃宗即位。杜甫认为国家有希望,将家小寄寓羌村,只身奔灵武。途中为叛军虏回长安。官位卑微,未被囚禁,困居长安9个多月。后逃出长安,到肃宗行在凤翔,任左拾遗。认为肃宗是中兴之主,欲尽忠报国。《述怀》:“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时”“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不久抗颜直谏触怒皇帝,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后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远离朝廷。期间作品有《美村》三首、“三更三别”等。 杜甫到达成都。在友朋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遂乘舟东下,欲出川归乡。开始了长期的漂泊生活,老病孤舟,后死在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期间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蜀相》《登岳阳楼》《秋兴》八首等。 2.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杜甫时年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色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北归无望,吐蕃入侵,不禁涕泗横流,写下了这首“元气浑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