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587387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28张PPT)

日期:2024-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2次 大小:19243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8张
  • cover
(课件网) 丁肇中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辞层层推进的结构。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观点的印证作用。 学习目标 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当代十大科技中没有一项是咱中国人的? 著名的李约瑟命题就是探讨近代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了的。从“五四”时起有很多有识之士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现在,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仍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出在哪里呢? 导入新课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作者介绍 看到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请在文中画出每段的关键句,且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整体感知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知,知识、认识。 格物致知: 格,推究,探察;致,获得。 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 论点: 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第一部分(1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阅读2-5自然段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 细读课文 “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 出自《大学》 《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他怎么证明的? 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代表性。 举例论证 作者认为王阳明 “格”竹子为什么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所以称之“唯心主义哲学家” 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 阅读6-12自然段,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