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589865

2024年中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 物理(一)(含解析)

日期:2024-06-21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6次 大小:5018136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4年,中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
  • cover
目 录 contents (一) 声现象………………………………………………………………………………03 光现象………………………………………………………………………………16 透镜及其应用………………………………………………………………………38 物态变化……………………………………………………………………………62 声现象 近年来,大部分地区对声现象的考查主要以填空题为主,有些地区也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分值在1~3分。考查的考点主要有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通过什么介质传入人耳、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声的利用、控制噪声的途径等。有关本章知识点的试题历年的得分率都比较高,虽然知识点容易掌握,但本章知识点内容较多,出题灵活多变。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需要将相关的基础知识灵活掌握,并在生活中多发现问题、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可。 命题点 命题方式 考查热度 生活中的声现象 常出现在填空题中,有时也会单独出现在选择题中或某一个选项中。一般是结合生活中的声现象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的利用、噪声的控制,其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考查频率较高。 声音的特性 常出现在填空题中,有时也会单独出现在选择题中或某一个选项中。考题结合古诗词、乐器来考查声音的特性频率较高,也有根据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来考查,有时还会根据声音的波形图判断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声现象为中考必考内容,难度不高。纵观各地近几年中考和最新模拟题,关于声现象的试题主要是结合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判断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是由什么介质传播、声音传递信息还是传递能量、控制的噪声的途径,以及正确判断声音的特性。除了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考查外,还可能会结合古诗词、乐器等一些跨学科知识来考查。 【思维导图】 【考点扫描】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方法:科学推理法)。 3.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因素:(1)介质种类;(2)温度,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1)定义: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又被听到的声音。 (2)人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否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会使原声加强。 5.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提示: 1.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立即停止,已发出的声音还会继续在介质中传播; 2.声源不是只有固体,气体、液体也可以作为声源,如风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波浪声是由水振动产生的。 3.声波实质是机械波,不同于电磁波。 4.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考点二、声音的特性 1.三个特性的比较 特性 音调 响度 音色 概念 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强弱 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决定因素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发声体振动的幅度、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及声音的分散程度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相应关系 频率高,则音调高; 频率低,则音调低 振幅大,则响度大; 振幅小,则响度小 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 日常用语表述 ①描述声音的“粗细”“高低”“低沉”; ②歌唱家中的“女高音”“男低音”,唱歌时“调太高了” ①音量的大小、声音太大了; ②“震耳欲聋”“轻声细语”“引吭高歌”“窃窃私语”等 “闻其声知其人”“模仿明星的声音” 改变方法 改变发声体的松紧、长短、粗细等 改变用力的大小、距声源的距离 改变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波形的特点 波的疏密程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