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590529

第二单元 乐海泛舟 —— 《鳟鱼》 教学设计 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09-23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203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二,单元,乐海,泛舟,鳟鱼,教学设计
  • cover
《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教案 设计思路 通过对比聆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对变奏曲式的分析。利用哼唱短小旋律做发声练习,并熟悉主题旋律。用音乐带出作家、作品;用哼唱主旋律代替发声练习;用理解作品带动更好的演唱歌曲。 教材分析 作曲家舒伯特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诗《鳟鱼》,创作了声乐作品《鳟鱼》,旋律轻松、活泼,顿音记号和连续四个十六分音符的多处运用,形象地表现了鳟鱼在水中的灵巧形态。作曲家先创作的歌曲《鳟鱼》,之后创作的《钢琴五重奏》。教材中把乐曲放在了歌曲的前面,可以由欣赏引入歌唱,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歌曲的演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演唱,学生能够熟悉《钢琴五重奏》的主题旋律。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自学资料,以达到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及其作品。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分析,学生能够总结出变奏曲的特点,从而了解什么是变奏曲。 3、情感目标:学生在了解《钢琴五重奏》后,能够很好的把握歌曲第一部分的演唱,喜爱并有兴趣继续下节课的歌唱学习。 教法学法分析 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加大学生的参与度,运用师生交谈法、问答法、音像信号法、讨论法等,培养学生自信心,敢于表达、表现,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学生学会分析《鳟鱼》各部分特点部分。(通过播放、范唱主题音乐,突出重点。) 难点:知道什么是变奏曲。(通过对比、分析乐曲、体验音乐要素,突破难点。) 课前准备 资料:1、舒伯特的生平、作品。2、《鳟鱼五重奏》的创作背景。 制作课件。 音频:《钢琴五重奏》分段节选。 视频:舒伯特介绍。 学生:自制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来考考你们的耳朵,下面请听三段音乐,分别把他们对应的曲式类型连上线。” 对比欣赏三段音乐,并进行连线。 三段音乐都是舒伯特的作品:《摇篮曲》、《第九交响曲》、《鳟鱼钢琴五重奏》片段。 二、出示学习目标 通过这节课,我要了解作曲家舒伯特的生平及贡献。 我要知道室内乐、钢琴五重奏的基础知识。 我能了解和创编简单的变奏曲式。 三、新课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欣赏舒伯特的一首室内乐《鳟鱼钢琴五重奏》,下面先请同学来跟我们分享她准备的音乐家讲堂。” 1.舒伯特介绍 舒伯特(1797—1828)继古典主义之后,一种新的音乐形式逐渐形成。这种新的音乐形式比较注重乐曲的内容,不再严格地要求乐曲的结构。从些开始了“浪漫音乐时期”。在浪漫音乐时期中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歌曲之王———奥地利作曲家 舒伯特。 舒伯特的音乐作品很丰盛,似乎他的一生是专为创作乐曲而存在的。音乐创作用去他大部分时间。他刚创作完一首乐曲,接着又创作另一首乐曲。从14岁到31岁去世的时候为止,舒伯特一共谱写了一千余首曲子。大量的作品,证明他是一位勤奋的作曲家。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舒伯特的作品钢琴五重奏《鳟鱼》,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都有哪些乐器在演奏?” 2.室内乐 舒伯特的曲风很幽默,而且他不太重视既有的成规。如他的钢琴五重奏《鳟鱼》,就比一般的四重奏多了一只第二大提琴。 通过视频观看了解总结室内乐的组成。 3.变奏曲式 师:“下面完整地欣赏音乐,请同学们边听边标注出乐曲的主奏乐器、力度、速度、情绪特征、场景。” 场景:小提琴轻快优美的旋律(主题) 表现出鳟鱼的无忧无虑;用钢琴演奏出潺潺的溪水声; (变奏1) 用大提琴、低音提琴演奏出和煦的风声。 (变奏2) 人们仿佛看见鳟鱼在晒太阳、吃水草的悠闲模样。 (变奏3) 午间的鳟鱼们在石头间跳跃嬉戏。黄昏来临,(变奏4) 当渔夫穿着笨重的鞋子走近溪旁时,鳟鱼互相告诫说:“千万不要上当了!”(变奏5) 原来,它们在和渔夫 玩捉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