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594262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34张PPT)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22384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齐桓,文之事,之事,课件,34张,PPT
  • cover
(课件网) 齐桓晋文之事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把握文意,学会梳理文章段落大意,划分内容层次,了解孟子和齐宣王论辩的四个回合。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论辩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提升文言阅读素养 2.分析《孟子》论辩风格。 教学难点: 1.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 2.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14):孟子指出齐桓、晋文之事不足道,通过“以牛易羊”这件事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 第二部分(15-20):孟子论述齐宣王的“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并进一步说明“不为”与“不能”的区别。 学习任务一 理清思路: 学习任务一 第三部分(21-33):孟子指出齐宣王的大欲,论证其不可能实现,指出应该反本行王道。 第四部分(34-35):孟子在齐宣王心动的基础上,为齐宣王阐述了施行王道的具体办法:“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 01 第一阶段 保民而王 因势利导,建立信心 孟子论述策略 学习任务二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齐宣王可以 保民而王 绝招:逻辑三段论 凡是“不忍之心 ”的君主可以“保民”。 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的。 所以,齐宣王可以“保民”。 凡是“保民”之君“足以王”。 齐宣王是可以“保民”的。 所以,齐宣王“足以王矣”。 齐宣王的借口— “以羊易牛” 是不忍之心吗? 老百姓可是说我只是舍不得牛。 牛or羊?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齐宣王有“不忍之心” 绝招:逻辑三段论 “远庖厨”“不见其杀禽兽”———这是“仁术”; “以羊易牛未见杀羊”———这是“仁术”的表现。 所以,“以羊易牛”是乃“仁术”。 有“仁术”则有“不忍之心”, 所以,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 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肯定善心(“不忍”)取得信任。 举例论证:“以羊易牛”。 第一阶段论证观点 论点:齐宣王“可以保民而王” 理论依据:“不忍之心”可以“保民而王” 事件:“以羊易牛” 积极意义:把“保民而王”的帽子牢牢地扣在齐宣王的头上。 02 第二阶段 是不为也 孟子论述策略 三次设喻,推恩而为 学习任务二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 却“不推于民”,是因为有称霸的大欲。 绝招:类比法 (有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这是“不用力”。 (有人)“明足以察秋毫末”“而不见舆薪” ——— 这是“不用明”。 同理可得: (大王)“恩足以及禽兽”“功不至于百姓” ———这是“不用恩”。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齐宣王是“不为”而非“不能” 绝招:逻辑三段论 A ———不能 “挟太山以超北海”,“是诚不能”; “王之不王 ”“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 B———不能 “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 “王之不王,不为也”; 故“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B否定A 结论:“推恩于民”很容易,能做到。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推恩”和“不推恩”的两种结果 绝招:归纳演绎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则“天下可运于掌”;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 则“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 则“推恩足以保四海”。 绝招:二难法 “推恩足以保四海”,(齐宣王不想“推恩”)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宣王或“推恩”,或“不推恩”(兴甲兵) 故宣王或“可保四海”,或“无以保妻子”。 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