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658467

14.2《变形记》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11-0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6次 大小:90357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4.2,2023-2024,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异化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是指在环境的压力下,人失去自我,失去价值、尊严、地位乃至躯体,成为非人。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异化这个主题。 ①《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源于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包办婚姻的抗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②“庄周梦蝶”借以比喻摆脱了躯壳、束缚的性灵多么逍遥自在。 ③《山海经》里炎帝的女儿,不幸淹死在东海,她的灵魂化为精卫之鸟,年年月月,衔西山之石以“湮于东海”,其百折不回的精神令人叹服。 ④《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化身蟋蟀,使家庭飞黄腾达。 卡夫卡《变形记》 一只“甲虫”的悲哀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自幼酷爱文学,因迫于父命攻读法律,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在保险公司任职,1924年因肺结核病逝。 卡夫卡的父亲原为乡下屠夫的儿子,依靠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成为一个百货批发商。他未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知识贫乏、头脑简单而务实,为人偏执、专横粗暴,在家庭中对妻子和孩子实行家长式专制统治。卡夫卡一直生活在“专制犹如暴君”般的“父亲的阴影”中。 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 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饥饿艺术家》 作者简介 代表作 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他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在为人类的未来担忧。 卡夫卡式:用来描述生活中像卡夫卡作品里那样离奇的现象。 创作特点 现代派文学 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 现代派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主要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知识链接 创作背景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杀声震天的战场,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人们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入孤独、颓废、绝望之中。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变形记》内容梗概: 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 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全文共3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1部分。 梳理情节 第一部分(1~8段):格里高尔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虽然他对推销员的辛苦和老板的苛刻有所抱怨,但仍念念不忘起床赶火车去工作。 第二部分(9~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