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664510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4-11-2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8次 大小:3756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 cover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国家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追求和维护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都是基于西汉的社会和国家状况的,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想要不受边疆袭扰、开疆拓土,那么他必定要解决国家用人问题,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和休养生息政策在带来社会复苏、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诸侯王国和地方豪强势力强大的问题,社会秩序混乱,国家统治被威胁,人才也受到地方的辖治,思想也没有一个核心的体系,国家想打仗拿不出钱财,因此急需汉武帝采取措施来巩固大一统王朝。“推恩令”的实施除了将诸侯王国势力变小外,也为汉武帝招揽了一大批侯国的拥戴者,再推行察举制,人才向国家滚滚而来,慢慢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上就有人可用,西汉国力也走向强盛。 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本课包括“‘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专卖”和“北击匈奴”四个子目的内容,第一个子目“推恩令”的实施,意在让初中学生认识其内在含义和推行效果并拓展地方豪强问题的解决措施———刺史制度;第二个子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主要强调其核心“忠君守礼”,并拓展一点“君权神授”,适当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从而知道其成为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第三个子目“盐铁专卖”,能够知道经济问题和对应的经济措施即可,重点了解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币五铢钱和盐铁官营、专卖;第四子目“北击匈奴”,学生了解边疆情况和卫青、霍去病两位名将。 四个子目之间存在逻辑关系,“推恩令”的实施除了将诸侯王国势力变小外,也为汉武帝招揽了一大批侯国的拥戴者,再推行察举制,人才向国家滚滚而来,慢慢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上就有人可用,西汉国力也走向强盛。 学情分析: 已知:本课授课对象为清镇市第三中学教育集团的初一学生。由于小学并未开设历史课程,因此大部分初一学生会对历史产生新奇和疑惑;再者,通过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对历史学习有初步的认识,对西汉初期前的中国状况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知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社会特征,能初步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概括统一措施,对大一统概念有初步了解。 能知:通过学生在历史课上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可以知晓学生易打瞌睡和走神,学习方法也较为单一,基本以老师讲述为主,学生主体性缺乏。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接受能力在每节课仅能容纳三则史料以内。在辨别、提取和归纳知识点方面也仍需教师引导。 想知:对于本课教学,学生主要表达了以下期待:了解知识,增强趣味性和交流互动。 未知: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的原因、内容及作用,学生表示不知道有哪些措施和影响。 教学目标: 1.通过《金缕玉衣》、《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地方豪强材料以及《七国之乱形势》的分析,知道“推恩令”的实施背景以及运行路径。 2.通过绘制“推恩令”背景下诸侯王国封地的变化,讲述其巧妙之处和带来的作用,并进一步引出汉武帝削爵、夺地和除国等措施,自然而然由王国问题引接下一个地方豪强问题。 3.通过史料分析,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全面客观地分析政治、思想等方面背景。 4.通过播放董仲舒给汉武帝提的建议视频,知道“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和明确其含义以及核心,通过对比了解其与秦始皇在思想上的不同措施及作用。 5.通过表格对比经济上的问题和措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