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665719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课件(21张ppt)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33166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ppt,21张,课件,题破山寺后禅院,诵读
  • cover
(课件网)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题壁诗”指写在墙壁上的诗,是一种特殊的诗歌形式,“题”意为题写。 始于两汉,盛于唐宋。一般写在邮亭、驿墙、寺壁、上。如苏轼《题西林壁》是刻在西林寺壁。 题破山寺后禅院 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寺内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诗碑,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fú的手迹。 解题 常建,生卒年不详,盛唐诗人,开元十五年(727)王昌龄同榜进士。因仕途不顺,而寄清山水,四处漫游。 诗多五言,以山林、寺观为题材,兴旨幽远,语言洗练自然。 作者简介 朗读诗歌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qìng lài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 诗意梳理 初升的太阳 山光悦鸟性,潭影 空 人心。 使……欢悦 使……消失 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 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世俗之心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僧人住的房舍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 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万籁此都寂,但余 钟磬 音。 指各种声响 寺院诵经, 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各种声响在此地都消失了, 只留下敲钟击磬的声音。 只 交代了时间(早晨)、地点(古寺)、环境(初日),为后文写景抒情做铺垫。 古寺清幽,自然宁静,作者心情愉悦,感受到风景的美好,体味到远离尘世的快乐。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写了什么内容?诗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诗情品悟 ①禅院小路弯曲,禅房寂静,花木幽深,景色迷人,渲染了幽深静谧的气氛,营造了空灵的意境。 ②词句自然贴切,景中寓情,写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淡泊的心境。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宋代欧阳修赞道:“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请你说说这两句好在哪。 诗情品悟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宋代欧阳修赞道:“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请你说说这两句好在哪。 诗情品悟 曲径通幽:形容景致僻静、优雅。 ①悦,使怡然自得。运用拟人手法,表面写鸟因美丽山色而快乐,实际是诗人内心愉悦的投射,移情于鸟。 ②空:使俗念消失。写人心对潭影而空,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感受。 ③运用视觉、听觉描写,表现出后禅院环境的清幽静谧。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妙在“悦”“空”二字。试予赏析。 诗情品悟 ①本句是听觉描写,以声衬静,钟磬的清音反衬出后禅院的清静,表现出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 ②在空寂之中蕴藏着禅意,写出作者对佛门清净生活的向往,隐隐有对俗世生活的厌弃。 4.“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诗情品悟 4.“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诗情品悟 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主旨 本诗写了诗人游破山寺后禅院的所见、所感,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描写了清幽寂静的古寺美景,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愉悦心情和远离尘世的追求。 1、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2分)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曲径通幽处”一句,有版本写作“竹径通幽处”,你觉得“曲”和“竹”哪个好?为什么?(2分) “曲”好。“竹”仅仅是直白地描写出了小径的物象,而“曲”字含蓄地暗示了小径曲折幽深的特点,更符合诗人此时宁静愉悦的心情。 C 拓展练习 (1)中华文化常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常建《题破山寺后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