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685251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巩固培优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师版 学生版)

日期:2024-12-25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81次 大小:3912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学生,教师,下册,历史,七年级,人教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巩固培优学案 1、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政治腐败;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李自成农民起义。 2、李自成农民起义 (1)、口号: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2)建立政权: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3)结果: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3、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满洲兴起(1)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2)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改国号大金为清。 清军入关:山海关吴三桂降清,引清兵人关,李自成失败。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陕西通志》曾记载明末(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的情形:“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尽矣,则剥树皮而食……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材料反映的状况导致了(  ) A.李自成起义 B.吴三桂降清 C.金改国号为清 D.崇祯帝登基 【答案】A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根据材料“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尽矣,则剥树皮而食……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可知,百姓生活困苦、食不果腹、流离失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早,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紛纷发动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李自成农民起义。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李自成农民起义的背景。 2.下图是李明同学制作的某次农民起义的学习卡片。该农民起义发生在(  ) A.隋朝末年 B.唐朝末年 C.元朝末年 D.明朝末年 【答案】D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根据卡片信息“均田免赋”“大顺”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该农民起义发生于明朝末年,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李自成农民起义。 3.“万历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两。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两,谓之辽饷。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两……明朝这个天下,自然是无从收拾了。”由此可推断(  ) A.明朝后期经济发展缓慢 B.明朝后期朝廷赋税沉重 C.明朝后期军事实力增强 D.农民大力支持朝廷剿匪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根据材料从“共增赋五百二十万两……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两,谓之辽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两”可以看出,明朝后期(从万历皇帝到崇祯帝)朝廷赋税沉重。故B选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经济的发展缓慢,A选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军事实力的增强,C选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农民支持朝廷剿匪,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政治。需要理解材料并运用所学解答此题。 4.“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次农民起义(  ) A.隋末农民起义 B.唐末黄巢起义 C.元末农民起义 D.明末李自成起义 【答案】D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根据材料“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闯王"指的是李自成。他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他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钱粮。D符合题意; 隋末农民起义,不符合题意,排除A; 唐末黄巢起义,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