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草 原(散文) 老 舍 散文概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它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主要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散文特点: 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 文体知识 1.识记“渲染、勾勒”等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2.感受草原的自然景物之美和风俗人情之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3.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品味、积累优美的语句,并进行相应的积累。 《草原》作者是 ,原名 ,字 。北京人,满族,作家。代表作有小说《 》《 》,话剧《 》《 》等。 我会说(读注释、快速掌握下面的内容)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老舍作品甚多,有16卷《老舍文集》问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 《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老舍先生说:1961年夏天,我们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共二十来人,应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夫同志的邀请,由中央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进行组织,到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参观访问了八个星期。陪同我们的是内蒙古文化局的布赫同志。他给我们安排了很好的参观的程序,使我们在不甚长的时间内看到林区、牧区、农区、渔场、风景区和工业基地;也看到了一些古迹,学校和展览馆;并且参加了各处的文艺活动,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到处,我们都受到领导同志们和各族人民的欢迎与帮助,十分感激!”在这次行程中,老舍被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所吸引,旅途所见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大声朗读课文: 1.标出段序。 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易错字词、四字词语) 我会读 勾勒( lè) 境界 洒脱(sǎ) 鞭子 骏马 疾驰 彩虹 马蹄(tí)豆腐(fu) 拘(jū)束(shù)羞涩(sè ) 摔跤(jiāo)襟(jīn)飘带舞 天涯(yá)海角 渲(xuàn)染 吟(yín)诗 迂(yū )回 地毯(tǎn) 衣裳(shang ) 绣花 拨转(bō) 鄂( è )温克族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勒 蒙 lè ( ) lēi ( ) mēng ( ) méng ( ) měng ( ) 勒令 勒紧 蒙人 蒙受 内蒙 我理解 渲染: 勾勒: 迂回: 拘束: 洒脱: 羞涩: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用线条画出轮廓。 回旋,盘旋。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本课指草原辽阔平坦,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走都可以。 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本课指草原一片碧绿。 本课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本课指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衣襟和裙带随风飘舞。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哪几幅画面? 理清思路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 一(1):描绘了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所构成的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图。 二(2.3):描绘了陈巴尔虎旗的主人们迎接远方来客情,“男女老少”“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构成一幅由静到动的“喜迎远客图”。 三(4.5):描绘了作者到达目的地后,主人热情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