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721489

小学音乐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欣赏 爱的协奏曲 教案

日期:2025-11-21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147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小学,音乐,师大,六年级,下册,欣赏
  • cover
《爱的协奏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爱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分析、哼唱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结构、旋律、节奏等要素。 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音乐创作、表演等,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了解协奏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爱的协奏曲》的音乐情感和内涵。 帮助学生掌握协奏曲的结构特点和音乐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地感受和表达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一段温馨、浪漫的音乐片段,如《梦中的婚礼》,让学生在音乐中放松心情,进入音乐的氛围。 提问学生:“这段音乐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你能联想到什么样的场景或情感?”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爱的协奏曲》,并介绍协奏曲这一音乐体裁。 (二)知识讲解(10 分钟) 协奏曲的定义和特点 协奏曲(concerto)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是“竞争”“比赛”。协奏曲是一种由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器乐套曲。 协奏曲通常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多为快板,富有戏剧性;第二乐章多为慢板,抒情优美;第三乐章则通常为快板,欢快活泼。 协奏曲的特点在于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之间既有协作又有竞争,独奏乐器在乐队的衬托下充分展现其技巧和表现力,而乐队则为独奏乐器提供丰富的和声和节奏支持。 作曲家介绍 介绍《爱的协奏曲》的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他是巴洛克时期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 巴赫的音乐作品风格庄重、严谨,充满了宗教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作品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 (三)整体感知(10 分钟) 播放《爱的协奏曲》的完整音频,让学生安静聆听,感受音乐的整体氛围和情感。 提问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音乐的整体速度和节奏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初步感受。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所表达的爱的情感,以及音乐的速度和节奏特点(如中速、平稳的节奏等)。 (四)分段欣赏(20 分钟) 第一乐章 再次播放第一乐章的音频,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和声。 提问学生:“第一乐章的旋律有什么特点?节奏是怎样的?和声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乐章的旋律,如优美流畅的线条、起伏较大的音程等;节奏方面,如稳定的节拍、强弱分明的力度变化等;和声方面,如和谐的和弦进行、丰富的和声色彩等。 让学生哼唱第一乐章的主题旋律,加深对音乐的记忆和感受。 第二乐章 播放第二乐章的音频,让学生感受与第一乐章不同的音乐氛围。 提问学生:“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在情感和音乐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乐章的特点,如缓慢的速度、抒情的旋律、柔和的和声等,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深沉的爱和内心的宁静。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第二乐章所传达的情感,并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 第三乐章 播放第三乐章的音频,让学生感受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 提问学生:“第三乐章的节奏和旋律有什么特点?与前两个乐章相比有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三乐章的节奏,如快速的节拍、活泼的节奏型等;旋律方面,如明快的音符、跳跃的音程等。 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轻轻拍手,感受音乐的活力和喜悦。 (五)音乐分析(15 分钟) 结构分析 引导学生回顾三个乐章的音乐特点,分析《爱的协奏曲》的整体结构。 介绍协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