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之光 扬文化自信之帆 助中华强国之梦 岁月泼墨,缀下繁花,盛开的是中华5000年来孕育的优秀文化;时序轮转,丹心永固,文化自信始终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这个世界不断缩小的信息时代,文化交融成为一种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更应保持文化自信,让中华文明立于世界,扬文化自信之帆,助中华强国之梦。 以坚定传承为笔,绘就文化自信的辉煌底色。 在这个飞速向前的社会里,科技日新月异,信息迅速迭代,传统文化处于被遗忘的风险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时代需要如樊锦诗一般“舍半生给茫茫大漠”的守护者;文化需要“在遗忘的边缘坚持,在消失的角落守望”的匠人;传承需要如河南卫视以厚实文化根基为底气的优秀文艺作品。唯有以传承为笔,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才能为文化自信涂上最灿烂的底色。 以锐意创新为纸,绘就新时代文化自信之图。 创新是文化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根本。看,《洛神水赋》《唐宫夜宴》等创新表演让年轻人惊叹文化之美;听,《如果国宝会说话》《典籍里的中国》等创新节目让年轻人乐意了解传统文化;悟,故宫文创产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唯有在不断创新中,中华文化才能焕发新的活力,才能被更广大的年轻人所接受;唯有以文化创新为纸,才能绘就新时代文化自信之图。 以开放包容为墨,写下文化自信心的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化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同时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才造就如今中华开放包容的文化特点。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讲好自身故事的同时与外界分享发展机遇。可见外国友人与我们共庆春节,可看中华文化被外界不断接受,更可看中华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并发展自身。我们需要更多如李子柒一样等人向外国讲好中华文化,也需不断接纳外来文化。唯有以开放包容为墨,才能写下文化自信新的篇章。以坚定传承为笔,以不断创新为纸,以开放包容为墨,涵养文化自信,坚守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才能写下更加辉煌的篇章。 凭任时光流逝,时代变迁,只要高扬出自信的头颅,与时俱进,让文化圣火生生不息!让我们扬文化自信之帆,助力中华强国之梦! 第二单元 良知与悲悯 心怀悲悯之心 坚守良知之态 悲悯是一种情怀,是关汉卿对百姓命运的同情,是曹禺对受难者的怜悯,是莎士比亚对人性堕落的哀叹;而良知则是基本的人性之善,是窦娥的善良,是鲁侍萍的温情,是哈姆雷特不灭的理想。心怀悲悯之心,坚守良知之态,能升华个人境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促国家繁荣昌盛。 心怀悲悯之心,体察人间百态,升华个人境界。悲悯情怀是一种关注人性、深思人类生存状况的人道主义情怀,一个人只有拥有了这种情怀,才会有意识地去关注社会、升华个人境界。鲁迅对下层劳苦人民有着深深的悲悯之情,他深入民间关注百姓,于是笔下的人物展现身上的束缚与重压,使文学作品的价值不断提升,被毛泽东称为“代表新文化运动的方向”。白居易的悲悯情怀是民族精神中的一脉,“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是他对农民割麦等情境的描写,诗中没有“悯”字,但字里行间无不是对农民的怜悯之情,而这种情怀也让白居易的灵魂升跃到了一个个安享吏禄的为官者难以企及的高度。而最可敬的悲悯则为关汉卿,他将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淋漓尽致地体现在《窦娥冤》中,体现在窦娥的伸冤、同邪恶势力的斗争、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上,是中国戏剧史上成就最大的作家。他们都怀有高尚的悲悯之情,通过体察人间百态,升华个人境界。 坚守良知之态,界定内心底线,营造良好氛围。真正的良知是嫉恶如仇,是仗义执言,是追求正义,是看到鲁侍萍的不幸、听闻哈姆雷特结局时的唏嘘哀叹。当我们把视线看向真实社会会发现:良知就是海明威置生命于度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