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下第六单元《语言简明》写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六单元写作训练主题“语言简明”要求学生在总结阅读和写作经验的基础上,把握使语言简明的方法和技巧,养成修改习作、精炼语言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写作是七年级学生学习作文修改的重要一步。纵向分析,本单元向上承接的是七年级上册四单元思路要清晰、七年级上册五单元如何突出中心。本单元向下衔接的是八年级四单元语言要连贯、八年级六单元表达要得体。以上单元写作训练,形成了一条有层级有梯度的习作修改链条,有层级有步骤地为九年级第四单元最终习作的修改润色作了前期的知识铺垫。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中要引导学生重点总结归纳的策略主要有:围绕中心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删除多余、善于概括巧用借代、用词精准消除歧义等。其中,“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为七年级上册五单元图和突出中心的进一步延伸和精细化,“避免重复删除多余”为七年级下册五单元文从字顺具体知识点的延伸和实践。“善于概括巧用借代”为七年级上册六单元语法常识补白部分代词相关知识的运用和深化。“用词精准消除歧义”为七年级下册三单元抓住细节的具体落实与拓展。 统编教材在编排体例中体现“过程写作”这一理念,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养成“审题选材—布局谋篇—写作—修改润色”的写作习惯。这使得写作有章可循、有法可用。我们在写作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过程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写前”积累素材,“写中”立意、选材、构思,“写后”修改的习惯。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写作语言运用方面还不够简明,或旁生枝节,偏离中心;或用词重复,语言啰嗦;或用语随意,表达不规范;或语序不当,产生歧义……致使事情写不清,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到准确地表达。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立足学生的实际,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简明”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段的比较阅读,了解语言简明的基本要求,体会“简明”的内涵; 2.通过归纳总结阅读和写作经验,把握使得语言简明的方法和技巧; 3.通过习作修改训练,养成“审题选材—布局谋篇—写作—修改润色”的写作习惯。 教学重点: 1.把握简明的内涵、特点。 2.掌握使语言“简明”的基本方法,并运用于语言实践。 教学难点: 1.在归纳整合的基础上把握使得语言简明的方法与技巧。 2.在写作实践中自觉运用方法与技巧使得语言简明。 3.习得语言简明基本原则:简明与否不能单纯地以字数多少为标准,而应立足 中心谈简明,力争简而不陋,繁而不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镜花缘》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林之洋、唐敖几个人在淑士国一家酒楼喝酒,酒保错把一壶醋给了他们,林之洋喝了一口,忙喊:“酒保,错了,把醋拿来了。”这时旁坐的一个老儒连连摆手,示意他不要喊,接着说道: “今以酒醋论之,酒价贱之,醋价贵之。因何贱之为甚贵之其所分之,在其味之。酒味淡之,故而贱之;醋味厚之,所以贵之。人皆买之,谁不知之。他今错之,必无心之。先生得之,乐何如之!弟既饮之,不该言之。不独言之,而谓误之。他若闻之,岂无语之苟如语之,价必增之。先生增之,乃自讨之;你自增之,谁来管之。但你饮之,即我饮之;饮既类之,增应同之。向你讨之,必我讨之;你既增之,我安免之苟亦增之,岂非累之既要累之,你替与之。你不与之,他安肯之既不肯之,必寻我之。我纵辨之,他岂听之他不听之,势必闹之。倘闹急之,我惟跑之;跑之,跑之,看你怎么了之!” 大家看懂故事了吗?哪位同学来告诉大家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六单元写作:语言简明。 二、整体感知 明确概念 1.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