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762280

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10-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9次 大小:9169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安徽省,调研,答案,试题,语文,测试
    宣城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 说明:本试卷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一语文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河流是美丽的,对我们的影响远超审美价值。自史前时期,我们就与河流的自然景观特征密不可分,其吸引力也正来源于此。人类依靠河流获取自然资本、交通渠道、领土疆界、健康躯体和权力,因而得以繁衍千年,这种依赖至今依然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中华文明起源于长江和黄河流域,那里有肥沃却时常被洪水侵袭的平原。早在公元前 6000年,最初的水稻文明出现于长江沿岸的两个地点,在如今的上海和长沙附近。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稻田发掘于今日杭州附近的跨湖桥遗址,出现于公元前5700年左右。最早的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依赖的是由淡水灌溉的食物,如野生大米、莲子、香蒲植物和鱼。 在北边的黄河河谷,有一大群种植粟米的农民创造了仰韶文化,该文化兴盛于公元前 5000年至公元前 3000年。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书写就出现在这一区域,先是在骨头上,之后依次出现在铜器、木头、竹子和纸张上。根据这些记录,中国的文明肇始于黄河流域,由三皇五帝开启,以夏、商、周这三个朝代为开端。中国的口述记录显示,出现最早的夏朝起源于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2070年之间,创立者是大禹。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据《史记》记载,一系列大洪水给生活在黄河河谷、以种植粟米为生的农民带来了接连不断的灾害。大禹的父亲想用造坝建堤的方法堵住洪水,他努力了9年,以失败告终。但大禹成功了,他造沟挖渠,分流了洪水。在 13 年内,大禹坚持不懈地疏通河道,与工人们一同劳作,终于控制住了黄河,也赢得了民心。他借此巩固了自己的政治权力,创立了夏朝,也就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其后继者由世袭产生。 这样的传统历史叙述在如今的中国仍然被广泛接受,但和考古学的结论有所矛盾。20 世纪20年代,一群怀疑记录的历史学家组成了“疑古派”,质疑关于大禹和夏朝的记述的真实性。他们指出,通常认为的夏朝的开始,即公元前 2200 年至公元前 2070年左右,与值得注意的那些黄河遗物的扩散和发明都不相关。他们所认为的、更有关联的二里头文化曾创造出了一系列的陶器、青铜器和玉器,它出现得更晚一些,最早能追溯到公元前 1900年,比通常所知的夏朝的开端大约晚两个世纪。 在“疑古派”提出疑问的 100年后,绘制和追溯古代洪水遗迹的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帮助解答这一疑问。2016年,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公布了有关黄河上游破坏性大洪水的、有启发性的地理学证据。他们的研究表明,一场地震引发了积石峡上游的山体滑坡,上游的河水在青藏高原附近切断了一个极深的峡谷。这场山体滑坡导致近240米高的碎石掩埋了峡谷,形成了阻截河水的天然大坝。一个巨大的湖泊开始填充大坝的后方,最终水位超过了大坝,将其冲垮。湖水形成了一场特大洪水,席卷了整个黄河河谷。用放射性碳定年法测算洪水遗迹,可以发现这场洪水发生于公元前1922年前后的28年间。 这一时间恰好和二里头文化的开端重合,这一文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