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舞曲》教学设计 课 题:《青春舞曲》 年 级:七年级 教 材:九年义务教育人民音乐-出卷网-人音版第三单元 一、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青春舞曲》是人音版第三单元天山之音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个单元从教学内容上讲,在整个初中音乐教学阶段都具有及其重要的引领作用,因为它让教师和同学们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这片浩如烟海的艺术天地里,领略到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独特的韵味和魅力,《青春舞曲》在本单元里,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将本单元的三课时贯穿起来,这是一堂唱歌课。这首民歌是由有"西部歌王"之誉的著名作曲家王洛宾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从一个维吾尔族商贩口中学得,并加以整理创编而成。它的旋律优美流畅,节奏鲜明生动,并且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一首非常富于教育意义的民族歌曲。 2、教材的加工和处理 本节课教学主要采用"欣赏-参与-表现"的音乐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把追求学生完美、标准的答案变为追求学生获得充分的艺术感受与审美体验。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对教材进行调整,将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为三大版块,理论学习篇,歌唱篇和创造篇。这样的设计的意图一是尽可能让学生克服那种不善表现较被动的上课状态,激发其表现和表演的欲望。二是鼓励学生能够从模仿到创作,从而获得个性化的体验。让学生在歌声中享受快乐,在舞动中来宣泄和表现对美的认知。让学生了解新疆民族歌舞,有兴趣的学习、理解,从而更好地表现新疆音乐。 二、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已有初步的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本课从新疆的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着手,激发兴趣层层深入。另外,这一时期的他们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所以,视频开场演唱能够引起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并能集中注意力。为此,我力求音乐课新鲜、奇特、活泼。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主要通过"听"、"唱"、“模”"创"、"演"等手段,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体会歌曲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内容:学唱《青春舞曲》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音响、课件、钢琴 五、教学方法:实践法、谈话法、听赏法、表演法等。 六、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新疆和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了解作曲家 “王洛宾”。 2、能力目标: (1)学会用急吸缓呼的歌唱方法,以轻快而富有弹性、活泼而富有朝气的情绪、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青春舞曲》。 (2)能够根据歌曲的风格,结合一些舞蹈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歌曲情绪的感受。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知道珍惜光阴。 七、教学重点:体会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学会演唱歌曲《青春舞曲》。 八、教学难点:采用搭桥构唱的方式解决跳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九、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2、导入新课: T: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老师唱的是哪个地方的歌曲? 师演唱歌曲(播放《打起手鼓唱起歌》) T:没错,是新疆的音乐作品!同学们能异口同声地说出新疆,相信大家对新疆是有所了解的,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名字是《新疆知识知多少》。把咱们班分成两组来比赛,每组选出一个同学上台pk,台下的亲友团可以助力,获胜的小组要加分哦。 选出学生参与游戏 T:同学们的知识面很广哦,下面我们通过这段视频再来深入了解一下新疆。 (播放新疆风景视频) T:新疆真的太美了,这里地大物博,处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日照充足让新疆的水果格外香甜。新疆自古以来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不仅物产丰富,而且文化艺术更是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歌舞之乡”,在他们的歌舞表演中,离不开一件乐器,他就是刚刚老师在歌曲中提到的手鼓。(出示手鼓)手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