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78753

9 荷塘月色 配套教学设计(7)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2次 大小:373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荷塘,月色,配套,教学设计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3、找出课文的空间线索。 2学情分析 此文本学习主体为高一学生,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多篇写景抒情散文,如《春》、《背影》、《济南的冬天》等,对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高一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他们习惯于老师提出问题,自己回答问题的方式,基于这样的基础,我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突破口,而兼顾知识技能的进一步完善,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由“教我学”变成“我懂学”。 3重点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让学生懂得自主学生,学会设疑、解疑。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荷塘月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进入高中,你的最大理想是什么? 我知道很多同学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我:考上理想的大学。那中国的大学,你最向往的是哪一所呢?同学们也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了。是啊,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不仅以学术著称于世,也以其秀美风景为世人称道。清华大学主体所在地--清华园,地处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园林区,而近春园则又是其中美景之最。能进入这样的学府深造,那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事。 八十三年前,在清华园,一位不足30岁(29岁)的教授的感受却大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总觉得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那他究竟“烦”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因为“烦”而写的一篇文章———《荷塘月色》。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1、解题:《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2、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朱自清先生是诗人、散文家、学者。 朱自清先生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突出的例子是其在内战时期,在饥饿、重病的情况下坚持不买美国援助的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对此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文意,体味课文的美。 (一)、教师范读,并请学生体会、思考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乘凉 chéng、煤屑 xiè、踱着 duó、点缀 zhuì、霎时shà、媛女 yuán 纤腰 xiān、蓊蓊郁郁wěngyù、 2、教师提问:思考: 文章是如何连接起来的(线索)? 提示:明暗两条线索;一为空间线索,一为心情变化线索。(只提问学生回答空间线索,心情变化线索放于课文讲解的过程中) 明确:两条线索 : 线索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 (线索二、心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 四、学生朗读1—3自然段,并加以研读思考: (一)、整体思考:1—3自然段中,每段都有一句中心句,各自是哪句?围绕中心句可以设置什么问题? 明确:第一自然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自然段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 第三自然段: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注:下面各段问题的设置要以学生的为主,但可加以引导。 (二)、研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提问、思考、回答。 中心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问题: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 提示: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原因。 背景: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