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年级 一年级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我们有精神》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序号 2 内容分析 《我们有精神》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中的第二课。这一课是根据课程标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爱护家庭、学校和公共环境卫生”而编写的,其核心主题是养成整洁的好习惯,与本单元其他三课都是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习惯而设计。本课的编写主要针对一年级小学生在精神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养成有精神的好习惯,使学生珍视自己的仪态、仪表,逐步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教材有3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样真精神”呈现的是学生站队、升旗的精神面貌。学生会认真地读,高兴地唱,响亮地说。每个学生都非常有精神。第二部分“有精神才好”呈现了精神好与差的对比,同学们会知道有精神身体好,有精神面貌好。第三部分“我们天天有精神”,通过展示我们组的精神劲,学生交流怎样才能每天都有精神的活动,倡导学生要保持精神饱满的状态。教材的下方还配有绘本《看看谁精神》,绘本是以童话的方式说明有精神的标准:有精神不仅仅是外表漂亮,也不仅仅是眼睛大又明,还要包括内心的神采、声音的响亮、姿势的挺拔、唱歌的技巧等。总之,我们内外都要有精神!绘本的故事情节基本与主版教材不同板块的主题相吻合。 课标分析 一、学段目标(一)道德修养1.知道健康生活、卫生习惯的基本常识和要求。(目标1、2)(二)法治观念1.了解生活中的规则,知道在生活中人人都应遵守规则,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目标2)(三)健全人格1.体会成长的快乐,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目标3)2.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目标1、2、3)(四)责任意识1.热爱学校和班集体,积极参与学校和班级活动,有集体荣誉感,能够关心和帮助他人。(目标2)二、课程内容(一)道德教育1.欣赏他人的优点,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目标3)2.关心他人,乐于与同伴合作、分享。(目标1、2、3)(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1.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目标1、2)2.爱护家庭、学校和公共环境卫生。(目标2)(三)法治教育1.知道学校生活有规则,树立规则意识。(目标2) 学情分析 困难与障碍:一年级学生尽管有了一学期的在校经历,可他们大都是六七岁的孩子,自理能力较弱,很难一直保持有精神。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有精神,不懂得有精神应该怎么做。多数学生有精神的良好行为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做到的。由于学生对有精神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自觉性还不强。解决措施:在本课的学习中,只有当学生懂得了有精神的好处,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学生才会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保持自己的精气神。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正面引导,在讨论和活动中明白有精神的重要性,学会保持有精神的好方法,并结合校本活动督促学生在生活中坚持做下去,从而形成重视仪态仪表的好习惯。 学习目标 养成正确的坐、立、行姿势,懂得正确的姿势有利于健康。能够掌握正确的坐姿、站姿、走姿的技巧。3.知道不精神的不良影响,学会保持天天精神的面貌。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学会如何保持精神。学习难点:学会如何保持精神。 课前准备 老师:ppt、视频、活动道具学生:课本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导入新课,不精神的坏处(目标3) 学习内容:欢欢的故事:“欢欢走路总是驼着背、耷拉着脑袋,写作时趴在桌子上写。妈妈总是说欢欢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欢欢满不在乎啊,心想:“这有什么关系,怎么舒服怎么来。”小讨论:你觉得欢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