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0519

鲁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日期:2025-05-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13770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版,必修,第一,单元,三节,地球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这里的“地球运动”指的是地球运动是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地球自 出卷网转的地理意义及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下的地理意义,即昼夜更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季节更替等几个基本方面; ◆“分析”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隐含识图、读图、用图和建立空间观念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2·1·c·n·j·y ◆这表明课标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教材分析】 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 出卷网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要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因此,正确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学好地球公转意义的基础。地球的公转这一课内容难度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内容较多。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地球公转这一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两部分教学内容,即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1.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对于地球公转的概况 出卷网虽有一定程度的知识储备,但这部分内容是他们在初中时学习的,初中地理会考结束到现在已经有两年的时间,所以在理解地球公转概况方面虽不会存在太多困难,但学生对此的兴趣也不太大。也由于这个原因,我在导入方面花了很多心思,尽量出彩,能够吸引学生眼球。所以我在导入方面采用了视频导入法,用学生熟悉的《两小儿辨日》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很多现象都非常熟悉;但正因习以为常所以很少会去寻因溯源,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再加上本节内容着重于理论,原理较多,相对抽象、逻辑性强,且要求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学生们刚上高一,其数学和物理基础较差,每个人具备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迁移的水平是不同的。所以对后面的黄赤交角的产生和其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等问题,我尽量用视频和简单的画图方法来展现,尽量降低难度,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直射点的移动和黄赤交角变小可能带来的变化等,对于学生来说算是一个不小的挑战。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实现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课本图文阅读后,能说出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周期 2.在太阳光照图中能画出黄道面、黄赤交角 3.能说出:黄赤交角的大小,对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的影响,及回归线、极圈位置的确定 4.会自己画出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 5.能说出四个节气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6.能准确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图,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2.通过观察太阳直射点的视频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通过正确绘制太 出卷网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使学生能准确地解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