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841042

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21 古代诗歌五首 游山西村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9-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5次 大小:2560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
  • cover
《登幽州台歌》《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理解诗歌的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初步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这两首诗歌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诗歌的内涵。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孟子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正所谓“诗言志”。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对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才可能探知。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即用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 讲授新课: 《登幽州台歌》 1.知其人: 陈子昂(约公元659~700)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2.论其世: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 3. 晓其意 (1)生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指名读,齐读 (3)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 4..悟其情: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与“来者”指的是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古人: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未来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写出了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生命短暂,不见“明君”,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生讨论交流,师明确: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找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3)如何理解“悠悠”与“独”?诗人为何会“怆然而涕下” 这泪中包含着怎么样的情怀? 悠悠:空间的无限辽远。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 小结:《登幽州台歌》深刻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二《游山西村》 知其人: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山阴(浙江绍兴)人,做过宝章阁待制。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2论其世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当时诗人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村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