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学案检测 一、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2.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3.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二、学习过程 (一)作者介绍 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务。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近几年来,他于五十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二)相关链接 在舒伯特的室內乐作品中,《鱒魚》钢琴五重奏是最具亲和力的曲子。此曲共分五个乐章,以第四乐章最为著名,属于重奏的变奏部分,第四变奏色调突然阴暗、紧张,预示不祥事物闯入愉快、美好的生活。第五变奏带有惋惜和叹息的情绪。最末一段小快板,完整地再现主题旋律活泼、轻快,仿佛又看见那可爱的鳟鱼“像箭一般在穿游”。曲中充满着优美的旋律,令人倍感亲切。 (三)整体感知 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大意。 (四)文本细研 1、人民大会堂的艺术效果体现在哪里?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雄伟气概? 2、作者将故宫比作音乐,是如何比较的?这样的比较好处在哪里? 3、除了将故宫比作音乐,作者还将它比作什么?找出关键句。 4、作者在谈到颐和园的长廊时,做了一个“大胆”的“荒谬绝伦的设想”,说说这个设想的具体内容,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它与文章的主题有何关系? 答案 (三)整体感知 第一段(1):提出了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指出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尤为重要。 第二段(2-7):以音乐、舞蹈和绘画为例,说明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 第三段(8-16):以建筑实例说明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并且指出了当前城市建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四)文本细研 1、人民大会堂的艺术效果体现在那几十根柱子。 因为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但恰恰是在这种统一性的重复使这座建筑具有了雄伟的气概。 2、前三殿是音乐的“主题”,后三殿则是“变奏”,而每一座大殿的构件则是“乐句”和“乐段”,至于东西两侧则是重复而有变化的“伴奏”。 这样就形象地将一个庞大的明清建筑群进行了分析解剖,让人感觉到它的妙处。 3、作者还将故宫比作画卷,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美的立体画卷。 关键句: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 4、“大胆”的“荒谬绝伦的设想”就是把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都做成不同样的,千变万化地排列起来。 作者是用这个极端的例子来说明,千变万化应该实在千篇一律的前提下,没有节制的变化只会是杂乱无章,没有任何美感。 大同小异就是大统一中的小变化,这正是作者所要阐明的文章主题,即艺术创造离不开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要在重复中寻求变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