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孟子的名言名句? 比如: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些句子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看看在这篇文章里,孟子又是如何宣扬自己的思想的。 在中国,最早出现“教育”一词的是: 《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名 ,字 , 时邹人,是 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后称为“ ”。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 ” “ ”。 (一)作者简介 仁政 亚圣 儒 战国 子舆 轲 民贵君轻 1.性善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有气节)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中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同义也。 在哲学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 孟子思想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等记录战国时期孟子言行的书,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南宋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经典窄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本书共七章,分别是: 《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二)关于《孟子》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三)写作背景 战国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课堂背景 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业。 文题释义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四)结构层次 觳觫 便嬖 庠序 孝悌 忖度 邪侈 胡龁 褊小 颁白 则王 畜妻子 彼恶知之 hú sù xiáng cǔn duó pián bì tì chǐ hé bān biǎn wàng wū xù 朗读 (五)读准字音 . . . . . . . . . . . . . . . 齐桓公 春秋五霸之首,第一个中原霸主。 (六)相关人物 晋文公,名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 “王道” VS “霸道” 思考1:齐宣王和孟子的政治理念分别是什么? 齐宣王 孟子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武力征伐以霸天下) 以“仁”治国,以“民”为先,通过“保民”使天下归心,以王天下。(保民而王) 两个精神世界的人,如何统一思想?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 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闻:使……听到 谈论 这类人 流传 不得已,“以”,通“已”,止。 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如何 才 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宾语前置,未闻之 齐王实问“霸道” 孟子转谈“王道” 【解读】: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