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脊轩志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本,学习作者善于选取细节表达深挚感情的写法。 3.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善于选取细节表达深挚感情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深刻感受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书斋,听听他在书斋里发生的故事,学习这篇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归有光,字熙甫,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昆山(江苏昆山)人,明代著名散文家。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顺,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视之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等。后人集其散文、诗歌成《震川先生集》。 2.写作背景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腐朽,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他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归有光的散文多以身边琐事着笔。 3.文体知识 “志”或“记”属于“杂记类”文体。 这种文体常常灵活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记人叙事,描摹对象,抒发怀抱。 其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写“书斋记”(如《项脊轩志》),可以写“书画杂物”(如《核舟记》,可以写“亭台名胜”(如《喜雨亭记》),等等。 在描写对象时,形神兼顾;写法多样,随物赋形,言而有序。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 (三)初读感知 1.字音识记(详见课件) 为(wéi)修葺 栏楯(shǔn)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 阖(hé) 扃(jiōng)牖(yǒu) 2.倾听朗诵,默读课文。 3.解题 项脊,因归有光先人所居之处一项脊泾(在今江苏昆山)而得名。将这一书斋命名为“项脊轩”,有怀祖追远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4.思考:全文一共5个段落,请划分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闲适清幽的书斋生活的由衷喜爱。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充满悲情。 第三部分:(第4-5段)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表达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四)重点探究 1.学习第一段 (1)思考:项脊轩前后有哪些不同? 【小结】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在对闲适清幽的理想书斋生活场景的描绘中,寄托了作者对往日闲适、静谧的生活的无限眷恋。 2.学习第二段 追问:作者为什么用详细的笔墨描写分家后的情形,分家后各过各自的小日子难道不好吗? (在古代的观念中,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是一个家族的荣耀和骄傲,往往越是大户人家,越不会分家。而归家当年在当地也算得上名门望族。) 文中选取了哪些细节来显现家道中落的悲伤? 追问:为何不直接写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 追问:从祖母的三句话中可以看出祖母怎样的心理? 【小结】这段文字情感表达极有层次,由内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异爨写家境没落之悲,从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深长的感叹;“语未毕,余泣,妪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