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设计者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音乐 学段:中年级 年级 四年级 相关领域 核心内容: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聆听 相关内容: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识读乐谱、乐器演奏 教材 书名: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出卷网-:人民音乐-出卷网-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音乐课标中的“重视音乐实践”为指导思想,围绕听觉体验,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听赏、视唱、对比体验、演奏等多种手段,对音乐表现形式和各种乐器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进行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提高音乐鉴赏的实效性,让学生享受参与音乐实践的快乐。 (二)理论依据 依据雷默的审美体验理论,从聆听音响的初步审美感受到深入音乐本体内部的体验,通过听赏及音乐实践活动,表达审美情感,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听觉思维是音乐思维的基础,在音乐学习中需要不断发展、完善。这一过程不但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发掘音乐创造思维能力和培养音乐实践能力的重要过程和手段,更是促进人的音乐思维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课中的一首聆听作品。作者是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于1936年,是一部加有朗诵的生动有趣的交响童话。它叙述了机智勇敢的少年披得在朋友们的帮助下,逮住了凶狠的大灰狼的故事。本音乐作品的显著特点是用一种乐器代表一个角色,运用乐器来刻划人物和动物的性格、动作和神情,音乐技巧成熟,形式新颖活泼,使音乐形象非常鲜明而且通俗易懂,作品一开始就对童话中的“人物”逐一作了介绍,长笛代表小鸟,双簧管代表鸭子,单簧管低音区的短音是猫,大管代表爷爷,三只圆号代表狼,弦乐四重奏是彼得,猎人开枪是用定音鼓和大鼓来表现的,然后音乐的进行与朗读融为一体,将故事生动有序地展现开来。全曲既有贯穿的情节,而又不是干涩地平铺直叙;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段落不但形象鲜明,而且还含有表达尽致的艺术魅力。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只要团结起来,勇敢而机智地进行斗争,任何貌似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在整套教材中,交响童话在四年级是第一次出现,介绍交响童话。 学生情况: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能根据已学过的音乐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音乐感受力和理解力较强的学生还能在音乐欣赏中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他们接触过一些西洋乐器,比如小提琴、单簧管、双簧管等乐器,对这些乐器音色的分辨还有一定难度。这个音乐故事篇幅较长,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的爱学和愿学。在口风琴吹奏方面,有小部分学生演奏水平较好,其他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学生们乐于表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教学方式和手段: 本节课主要以听赏法实施教学,贯穿连线、表演、口风琴吹奏来表现。 采用的具体方法有: 1. 听辨法:通过聆听,听辨不同乐器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2、视唱法:通过视唱,学生自主学习彼得的主题音乐; 3、对比体验法:采用对比演唱,体验、感受彼得的形象; 4. 演奏法:通过口风琴吹奏,巩固对彼得形象的把握。 技术准备: 1. 使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 2. Overtrue打谱软件:制作了彼得的主题旋律。 3. 其他技术准备:多媒体设备 三、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聆听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从中体会出彼得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少先队员及团结能战胜困难的道理。 2.乐于倾听,有主动参与合作、探索的愿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完整听赏中,运用自主学习、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