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74574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课件

日期:2025-02-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3次 大小:105545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九年级,那畔行,云山,浣溪,语文,诵读
  • cover
(课件网)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身向云山那畔行 浣 溪 沙 纳兰性德 纳兰容若: 清初第一词人 一位几乎拥有世间一切的惆怅男子,一段三百年来倾倒无数后人的传奇。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赐进士师,深受康熙皇帝赏识,是康熙的近待,多次扈从圣驾前往边塞。其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纳兰性德(清) 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古往今来连绵不止的纷争与仇恨几时才能平息。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原文 赏析 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起句点明此行之 ,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词“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 ”言明时节是深秋,也写出北风的强劲和凛冽; “ ”二字写尽了北国深秋之险恶; “ ”表达了词人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从词中我们读到一个怎样的纳兰性德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而纳兰在此听闻“北风吹断马嘶声”,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小结:从上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不安、思乡的纳兰。 目的地 北风 吹断 若为情 从词中我们读到一个怎样的纳兰性德 原文 赏析 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以 手法、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一抹”“荒”“半竿”“旧”,用真实、简洁的意象表现出寥廓的意境。 词中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 , ”以及范仲淹的“ , ”。 古今幽恨几时平! 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白描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小结:从下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体察百姓疾苦、厌恨战争的纳兰。(有忧民之心) 你从下面背景资料中,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纳兰性德 资料链接: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人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就是到黑龙江侦察沙俄犯边敌情),历时四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