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80888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50张PPT,含音频)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128085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三,九年级,编版,语文部,学年,2024-2025
    (课件网) 月夜忆舍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能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杜甫(712—770) 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唐代诗人。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 因此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传世。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等。 代表作: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客居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月夜忆舍弟( )  戍鼓( )  shè shù 月夜忆舍弟① 杜甫 戍鼓②断人行③,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④,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⑤未休兵。 【注释】 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③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④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⑤况乃:何况,况且。 听读诗歌,根据范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恰逢白露时节,更怀念家中的亲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弟弟,但都离散各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何况天下依旧战乱不太平。 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断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战事频繁;“边秋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气氛。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汽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诗通过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而自己只能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表达了诗人对弟弟深深的思念与担忧,以及对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现状的悲痛之情。 长沙过贾谊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能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刘长卿(?—789) 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为官两度遭贬,最后官职是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诗多写官场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风格简淡。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 有《刘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