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如梦令 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是婉约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父李格非,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 “苏门后四学士”。 其母王氏,其祖父王拱辰是北宋仁宗天圣年间的状元,自幼饱读诗书,才气十足。 李清照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自幼受父母熏陶,勤习古词诗文,研习百家经典。 作者介绍 作者生平(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豆蔻年华,春光淡荡试新衣 第二阶段:明月入梦,和羞试理并双枝 第三阶段:国破南渡,角声催断梦伤悲 第四阶段:一别永诀,秋坟瘦却损梨枝 (少女时期) (结婚早期~南渡之前) (国破南渡) (赵明诚之死及晚年生活) 第一阶段(豆蔻年华) 此时正值北宋盛世,太平日久,曾有北宋文人孟元老对昔日繁华有此番的描绘:“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夫妻二人都在女儿身上倾尽了所有的温情和怜爱,除了教习文章外,还给了她最丰厚无忧的童年。不觉间,她已成长为一位灵动活泼的少女,带着动人的馨香,静静绽放。所幸的是,她的父母是宽厚开明的,没有用封建社会对女子苛刻的清规戒律把她锁在寂寞深院,倒是能让她常常旋舞于自然之间,自由地呼吸。 常记∥ 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李清照 这首仅三十三字的小令,立体感极强,让我们感受到这位芳龄少女一段欣喜无虑的青葱岁月。她以寻常入词,酣畅淋漓,不事雕饰,自在天真。而她,只是自己沉醉其中,少时的流光,不需过多的浓妆艳抹去涂饰,一颜一笑,皆是单纯的美好。正因为不谙世事,正因为无所顾忌,才有勇气放纵这一颗渴望自由的心,可以去搅动一湖春水,寻微风拂过的痕迹……此时,她年仅十六,初试文墨,竟一鸣惊人。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溪边的亭子 黄昏的时候 大醉 尽了兴致 乘船反回 荷花 奋力把船划出去 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课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呢 一是因为酒醉, 二是因为她尽兴而心醉。 “不知归路”写出作者留 连忘返的情致。 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表明主人公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她的忘情心态。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寻找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于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的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相互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使全诗洋溢的天真无邪、活泼烂漫的青春气息更加浓烈。 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神态。 主题思想 这首词充满生活情趣,洋溢着欢快的气息。表达了对故乡、往事的怀念以及对美景的赞叹,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清照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伉俪深情,如胶似漆,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结束太学求学生活,出仕为官。 然而好景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