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学习并理解歌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学习直接抒情的方式,学习诗歌的豪迈风格,欣赏诗歌之美。 3. 感受黄河形象,领略黄河的英雄气魄,理解诗歌赞颂的黄河精神,进而领悟黄河凝聚的民族精神。 4.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 5.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教学难点 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七部《保卫黄河》,学生边听音乐,老师边介绍写作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危险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酝酿并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组诗。此诗即为组诗八章中的第二章。 《黄河大合唱》一共有八个乐章,其中的《黄水谣》、《保卫黄河》以及《黄河颂》流传最为广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颂》。(板书课题) 二.关于作者 多媒体介绍作者。 三.美读诗歌,感悟黄河雄壮的气势 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壮阔画面 1.教师泛读诗歌,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 澎湃 气魄 狂澜 浊流 高山之巅 哺育 屏障 2.教师指定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注意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处理。 (1).学生各自吟诵诗歌,反复练习朗读。 (2).让学生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读给同学听,展示自我风采。 3.学生一齐随配乐朗读。 四.内容研讨 1.老师让几名同学概括诗歌大意。 师总结: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的英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宏的颂歌。 2.悟读诗歌 教师设计相关的题目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抒情脉络,理解诗意。 多媒体呈现: (1)诗歌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做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4)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代表就其中一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明确: (1)朗诵词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2)接下来由“我”落笔,由“我”的“望”引出对黄河形象的描绘,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望”中所见,描绘了黄河波涛澎湃、“浊流宛转”、浩浩荡荡的气势。 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诗歌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