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952463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课件(共24张PPT)

日期:2025-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403479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 cover
(课件网) 统编版 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目录 课文导入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内容解读 内容精讲 主题归纳 课堂练习 课文导入 课外古诗词 《月夜忆舍弟》/杜甫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商山早行》/温庭筠 重点: 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能鉴赏诗歌。 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因此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传世。 内容解读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边防驻军的鼓声。 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恰逢白露时节。 一直,老是。 到。 何况,况且。 战争还没有结束。 内容精讲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的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自然。尾联紧承颈联,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频,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抒发了作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以及无限的人生感慨。 主题归纳 本诗通过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而自己只能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色。表达了诗人对兄弟深深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现状的悲痛之情。 作者简介 刘长卿(?- 789),字文房,汉族,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内容解读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 停留,居留。 指客居楚地的贾谊。 指汉文帝。 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内容精讲 首联写贾谊三年谪官,落得“万古”留悲,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作者明写贾谊,实则是在暗寓自身迁谪。颔联描绘出了一幅古宅萧条冷落,秋草衰枯,寒林空寂,日斜人去的凄凉之景。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同时借用贾谊写赋吊屈原的典故,用湘水无情地日夜流逝,来抒发作者对前贤的深切同情和内心的无限愤懑之情。尾联写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自然景色的萧瑟凄凉,同时更写李唐王朝的衰败局势。末句作者用与贾谊对话的方式,既表达对贾谊悲惨身世的感慨,同时也衬托出自己抑郁悲凉、痛苦无奈的心境。 主题归纳 作者通过对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自己被贬的悲愤和痛苦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懑之情。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 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著有《昌黎先生集》。 内容解读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贬官。 这里指韩愈的谏书《论佛骨表》。 早晨上奏。 皇帝的宫殿,这里指皇帝。 泛指路途遥远。 指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