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955266

古诗词诵读《 书愤》课件 (共2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4-09-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3851223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2024-2025,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课件网)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品味诗歌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深入探究“愤”的内涵与根源。 审美鉴赏与创造: 掌握诗歌中用典等手法,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传承诗人及作品传达出的民族精神。 知人论世 感悟爱国情 活动一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出身在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苦流泪,饭都吃不下。陆游从小就饱受战乱的苦难,出生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如此家世、身世和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信念。晚年时,壮志难酬,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临终时,心念恢复,嘱其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走进诗人 写诗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之久,这分明是一个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只能接受被黜赋闲在乡的现实无奈。因想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且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在悲愤失望中挥毫写下这首《书愤》。 反复诵读 走进诗人心 活动二 解读标题:“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听范读,知节奏 愤 慨 悲 愤 愤 郁 抓诗眼,品诗情 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奠定了怎样的情感基调 诗眼:   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或句子,用以表达诗人的全部思想感情,能使诗歌达到画龙点睛、生动传神的效果。“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诗眼是一首诗的关键所在,是整首诗的精髓。抓住诗眼,能捕捉到整首诗的核心信息,从而深入挖掘诗词意蕴、探究诗人的情感。   这需要读者认真提炼字句———务必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出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 诗句 诵读须知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那知”应重读; “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语速稍快,语调激昂,突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诵读提示:读出“愤”情 一字入诗 品读诗境界 活动三   数十载宦途沉浮,化作一首七言律师!诗句中虽不着一“愤”字,却句句皆在写“愤”,一腔孤愤悲慨之情可谓之力透纸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人究竟在“愤”什么?哪些字、词最能体现诗人的“愤”? 一字入诗,品读有境界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那知 ”一词道出了年轻时的血气方刚、天真纯粹,沉痛地吐露了时过境迁下,有志之士的辛酸失望和忧愤创痛。其悲其恨, 其愤其忧都是出于“中原北望气如山 ”的坚定信念和“扫胡尘”“靖国难”以“见九州同”的赤胆忠心。  ———艰”道出了辛酸和坎坷,“世事艰”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主战的爱国人士打压、排挤和迫害。 此联哪里最能体现诗人的悲愤之情呢? 矢志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渴望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一腔孤愤许家国”。 通过这句诗,我们能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中原北望气如山”暗示了诗人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