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癞蛤蟆和小青蛙》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癞蛤蟆和小青蛙》 二、教材分析 《癞蛤蟆和小青蛙》是一首风趣、活泼的儿童歌表演特点的歌曲,2/4拍,F大调。歌曲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癞蛤蟆和小青蛙之间因为长得相近而互相认错自己的娃娃和爸爸的幽默情节。歌曲蕴含了科学常识,是一首具有表演情节和科普意义的儿童歌曲。 三、学情分析 这首歌曲风趣幽默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歌曲不仅将小动物的叫声融入到音乐作品中能进行表演,而且采用“对话”的方式更增加了情趣,相信孩子们会很积极的投入进活动中来。所以这节课设计以自学和引导为主来学习这首歌。 四、教学设计理念 1、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让学生去感受,体会,表现和创造音乐。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鼓励学生大胆创造,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 3、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民主和谐的气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使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音乐小主人。 五、教学目标 1、体验、学唱歌曲《癞蛤蟆和小青蛙》,感受歌曲所表现出青蛙和癞蛤蟆互相认错的风趣幽默形象,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能与同伴分角色编创动作来表现他们的神态,并能表演出癞蛤蟆和小青蛙之间发生的故事情节。 3、在学唱歌曲中认识中弱、中强的力度记号,并能用中弱、中强的力度变化唱一唱歌曲。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感受说词部分的节奏,并能够正确应用到歌曲中。 2、学唱歌曲《癞蛤蟆和小青蛙》,进行歌表演并且创编动作。 难点:指导学生能够唱准弱起。 七、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头饰、打击乐器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蝌蚪图 (1)提问: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谁认识? (2)你们都认识啊,它长大会变成什么呢? 2、出示青蛙图 青蛙,它可是唱歌能手,我们音乐课本中所有演唱部分的标志都是一只放声歌唱的青蛙。我们来听听青蛙是怎样唱歌的呢?(播放青蛙叫声) 3、发声练习:模仿青蛙叫 谁能模仿青蛙唱歌啊?试一试。 (学生模仿,老师讲解腹式呼吸) 4、出示蟾蜍图 (1)谈话:看,草丛里又蹦出一只,它是谁呢? (2)学生辨认(看外形特点,再听叫声) (3)小结:蟾蜍不是青蛙 5、分辨青蛙和蟾蜍(多媒体出示青蛙蟾蜍图) 老师: 青蛙一般具有光滑湿润的表皮,四肢灵巧,善于跳跃。 蟾蜍俗称癞蛤蟆,皮肤粗超有许多小疙瘩,四肢粗短,行动缓慢,眼睛后面还有一对会分泌毒液的大型突出的腺体,称之为耳后腺。 二、学习歌曲 1、谈话:青蛙和蟾蜍长相相似,生活地域大致相同,很多时候人们就会把它们混淆了。有一天,在池塘边的草丛中就发生了这样一件有趣的故事。大家听听,到底是一件怎样有趣的事呢? 2、播放歌曲,学生聆听。 (1)听完谈谈你听到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2)学生自主讲故事内容。(及时评价) (3)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呢? 3、再播放歌曲,再次聆听。 (1)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你最喜欢哪几句呢? (2)练习对话部分 (3)再放歌曲,对白部分加入。(边拍边说) 4、歌曲中除了这两次对白,还有什么声音出现? (叫声,笑声) 加入打击乐器伴奏(蛤蟆用沙锤;青蛙用响板) (1)练习 (2)边听歌曲,加入伴奏。 5、分角色加入对白和打击乐器伴奏 男生———蛤蟆 女生———青蛙 6、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三、认识力度记号 1、听听它们俩说话有什么不同? 2、认识力度记号 中弱 中强 3、力度记号对比 强 中强 弱 中弱 4、带入歌曲中唱一唱 蛤蟆———中强 青蛙———中弱 四、创编活动 1、分角色创编动作 男生———蛤蟆 女生———青蛙 2、集体表演 3、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