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音乐学科 《让我们荡起双桨》 一、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经典儿童歌曲。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节奏轻快活泼,歌词充满童趣,生动地描绘了孩子们在湖面上划船的欢乐场景。歌曲不仅表达了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也蕴含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能够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艺术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爱国情怀。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音乐素养,能够理解简单的音乐术语,掌握了基本的演唱技巧。他们对音乐充满热情,喜欢唱歌和表演。然而,在二声部合唱方面,学生可能还缺乏经验,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但在表现力方面可能还有提升的空间。针对这些特点,教学设计将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同时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二声部合唱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和欢快的节奏,体会音乐中所表达的欢乐情感。 2.艺术表现:学生能够用饱满的情绪、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创意实践:学生能够尝试进行表演唱,根据歌词内容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展现个人理解。 4.文化理解:学生能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认识到歌曲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学会用表情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二声部的合唱部分,特别是声部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六、教学方法 范唱法:教师示范演唱,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演唱范例。 听唱法:学生通过反复聆听,逐步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分组练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练习,促进互助学习。 表演唱法:结合肢体动作,增强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表现。 七、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设备、录音设备、划船道具(如纸船或小木桨)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非常有趣的歌曲。在开始之前,我想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坐在一艘小船上,湖面上波光粼粼,微风轻拂。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学生闭眼想象,然后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师:非常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小视频。 (播放视频:一群孩子在湖面上划船,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师:视频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他们唱的歌曲你们觉得好听吗? (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对视频的看法)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充满欢乐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环节二:讲授新课(30分钟) (一)感知 1.介绍歌曲背景 教师:《让我们荡起双桨》是新中国第一部儿童电影《祖国的花朵》的主题曲,由著名词作家乔羽作词,著名作曲家刘炽作曲。这首歌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仍深受喜爱,影响了几代人。 2.教师范唱 教师:现在,请大家仔细听我唱一遍这首歌。 (教师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第一段) 3.学生朗读歌词 教师:刚才大家听到了歌曲的旋律,现在让我们来读一读歌词。谁愿意来朗读第一段歌词? (邀请34名学生分别朗读歌词) 教师:读得很好!歌词中描述了什么样的场景?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歌词内容,分享感受) (二)探究 1.分析歌曲结构和旋律特点 教师:这首歌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节奏、音程变化等) 2.讲解弱起节奏的演唱技巧 教师:大家注意到了吗?这首歌的开头是弱起的。我们来练习一下如何唱好弱起的部分。 (示范并引导学生练习弱起的演唱) 3.分声部教唱 教师: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一声部。请跟着我,一小句一小句地学。 (教师分句教唱,学生跟唱) 教师:很好!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声部。 (教师教唱第二声部,注意对比两个声部的区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