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999429

3.2《蜀相》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4-09-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942190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分析诗歌的艺术形象,鉴赏其“炼字”艺术。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深层意蕴,感受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了解诗歌作者和创作背景,把握律诗的体裁特点。 学习目标 杜甫(712—770) 第一时期:35岁以前,读书壮游时期。《望岳》,渴望建功立业,兼济苍生,有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 第二时期:35—45岁,困守长安时期。《兵车行》《丽人行》,十年困苦生活,使杜甫看到了政治的黑暗,忧国忧民。 第三时期:45岁—48岁,投奔新皇被俘,后因触怒皇帝,失去为官兴趣,后来到四川。三别三吏《春望》,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 第四时期:48—58岁,漂泊西南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登高》《秋兴八首》抒发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像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759年,诗人杜甫避乱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于城西浣花溪边修建了几间草堂定居,开始了在蜀中较为稳定的生活。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写作背景 浣花溪畔 杜甫草堂 解题 “蜀相”即蜀汉丞相,指武乡侯诸葛亮,此诗为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怀古诗。 七言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一联,依次为首、颔、颈、尾。每首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律诗一般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朗读诗歌 赏析诗歌 诗人欲写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有何深意?  杜甫的目的是咏人而非咏物。写祠也是为写人,“诸葛祠”比较冷静客观,本诗不是单纯的历史记录,而寄托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高敬意,因此以“蜀相”为题带有深沉的敬佩之情与真诚的缅怀之意。 体味“寻”字与“柏森森”的意象特点及情感倾向。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柏森森:①展现武侯祠周围的环境,渲染了祠堂周围庄严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参拜时内心的崇敬之感。 ②象征。柏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忠贞、高洁的意味,在这里可以视为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 寻,寻找,可见诗人边问边找的情形,诗人是有意寻访,急于凭吊,表现了拜谒诸葛祠的迫切心情和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 这两句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地,徒然地。(步骤一)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