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春之歌》 一、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门德尔松的《春之歌》是《无词歌》系列中的第30首,以A大调谱写,采用四二拍,结构为三段体。这首乐曲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闻名,生动地刻画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乐曲通过轻盈流畅的音符,勾勒出春日阳光下摇曳的柳枝、绽放的花朵和欢快的小鸟,让听众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中。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天真活泼的年龄段,他们对音乐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和热爱。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虽然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还在发展中,但他们对春天有着直观而丰富的感受。他们能够感知到春天的温暖、看到春天的色彩、听到春天的声音。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将他们熟悉的春天意象与音乐结合,我们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四、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引导学生细致聆听《春之歌》,感受其优美动听的旋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乐曲带来的春天意境,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2.艺术表现:指导学生随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如模仿柳枝摇摆、花朵绽放等动作。通过这些肢体表现,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乐曲的情绪变化和节奏特点。 3.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多种方式表现春天的景象。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用简单的绘画、肢体动作或声音模仿来诠释他们心中的春天。 4.文化理解:向学生介绍作曲家门德尔松及其代表作《无词歌》系列。通过简单有趣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这位音乐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增进对音乐文化的认知。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春之歌》优美的旋律,理解其所蕴含的春天意境。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三段式结构,感受每个乐段的情绪变化。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别音乐的结构和细微的情感变化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六、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欣赏法:引导学生仔细聆听乐曲,感受音乐的美。 2.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听音乐后的感受,培养表达能力。 3.演示法:教师示范钢琴演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乐曲。 4.实践法:让学生尝试用动作、绘画等方式表现音乐,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七、教具准备 1.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音乐和展示相关图片。 2.钢琴:教师现场演奏,增强教学效果。 3.春天景色图片:辅助学生理解春天意境。 4.绘画工具:供学生创作使用。 5.小型打击乐器:如三角铁、手鼓等,用于节奏训练。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师:亲爱的小朋友们,春天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你们最喜欢春天的什么呢? 生:(可能的回答)我喜欢春天的花!我喜欢春天的阳光!我喜欢看小鸟飞来飞去! 师:太棒了!你们说得都很好。春天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美好的事物。今天,老师要带大家欣赏一首美妙的音乐,它就像是用音符编织的春天。这首曲子叫做《春之歌》,我们一起来听听,看看能不能在音乐中找到春天的影子。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 师: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这首《春之歌》。听的时候,想象一下春天的样子。 (播放完整的《春之歌》) 师:睁开眼睛吧。听了这首美妙的音乐,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1:我感觉音乐很轻快,像春天的微风。 生2:我听到了好像小鸟在唱歌。 生3:音乐让我想到了摇摆的柳枝。 师:你们的感受真丰富!这首音乐确实描绘了美好的春天景象。 (二)探究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谁创作了这首美妙的音乐吗? 生:(摇头或猜测) 师:这首《春之歌》是由一位德国作曲家创作的,他的名字叫门德尔松。门德尔松从小就喜欢音乐,他创作了很多优美的曲子。《春之歌》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