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回声》 一、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回声》是一首16世纪的无伴奏合唱曲,由拉索创作。这首作品采用双四声部男女混声无伴奏合唱的形式,巧妙运用轮唱技巧。作曲家通过一小型合唱组与另一小节追随大型合唱组的方式,利用力度强弱的对比,生动地表现了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回荡的情景。歌曲不仅展现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还让人感受到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和乐趣。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想象力丰富的年龄段。他们对音乐有着天然的兴趣,能够感知简单的音乐元素,如节奏和旋律。然而,他们对复杂的音乐形式和技巧的理解还有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保持兴趣。同时,他们的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正在发展,可以通过小组活动来培养这些能力。 四、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感受《回声》中原声与回声的对比效果,体会音乐中的力度变化。 2.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学会用不同力度演唱,初步掌握弱起节奏的演唱方法,体验回声效果。 3.创意实践 学生能够尝试用音乐表现自然现象,发挥想象力创作简单的"回声"音乐。 4.文化理解 学生能够了解16世纪音乐的基本特点,感受音乐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表现音乐中的回声效果,掌握力度变化的演唱方法。 2.教学难点:掌握弱起节奏的演唱方法,理解轮唱的概念。 六、教学方法 欣赏法:引导学生仔细聆听《回声》,感受音乐中的回声效果。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回声现象及其在音乐中的表现方式。 演示法:教师示范演唱,展示回声效果和弱起节奏的演唱方法。 实践法:让学生分组练习演唱,体验回声效果。 创造法:鼓励学生创作简单的"回声"音乐。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回声音频素材、简单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小鼓等)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非常特别的歌曲。这首歌和大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先来做一个有趣的小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我播放的声音,然后猜猜这是什么自然现象。 (播放回声音频) 教师:好,现在请睁开眼睛。谁能告诉我,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这是回声! 教师:太棒了!你们听得真仔细。回声是一种非常神奇的自然现象。你们有谁在生活中遇到过回声吗?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经历。 学生:(分享经历)我去爬山的时候,在山谷里喊话,就听到了回声。 教师:非常好的分享!回声确实常常出现在山谷或者大型建筑物附近。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描写回声的歌曲,它的名字就叫《回声》。这首歌不仅会让我们感受到回声的魅力,还能帮助我们了解音乐家是如何用音乐来表现自然现象的。大家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开始这段奇妙的音乐之旅吧! 环节二:讲授新课(30分钟) (一)感知(10分钟)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这首《回声》。请大家仔细感受音乐中的变化,看看能不能听出回声的效果。 (播放《回声》全曲) 教师:好,音乐结束了。请大家睁开眼睛。刚才听完这首歌,你们有什么感受?音乐中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特别有意思? 学生1:我感觉像是在山谷里唱歌,有回声在回应。 学生2:有些声音很大,有些声音很小,像是远处传来的。 教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确实,这首歌通过声音的大小变化,巧妙地模仿了回声的效果。接下来,我们再听一遍,这次我想请大家特别注意听,哪些部分是原声,哪些部分是回声。 (再次播放音乐,适时暂停,引导学生识别原声和回声) 教师:大家听出来了吗?原声通常比较响亮,而回声则相对轻柔一些。这就是音乐家用来表现回声的巧妙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