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032769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23张PPT)

日期:2024-09-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2次 大小:114900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统编,语文,八年级
  • cover
(课件网)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日积月累 他,是酒中神人,美酒如命; 他,是仗剑侠客,行走天涯; 他,是诗中仙人,斗酒百篇; 他,是? 渡荆门送别 李白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2. 品析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学习目标 渡荆门送别 “渡”什么意思? “荆门”是哪里?  “送别”,谁送别谁? 乘船通过。 “荆门”就是荆门山,在湖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诵读感知 渡远荆门外,来从 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 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乘船。 楚地。 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往 平旷的原野。 辽远无际的原野。 (如同)飞下的天镜。 形成。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还是 喜爱。 (我乘船)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楚地漫游。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渐渐消失,江水奔流到辽远无际的原野之中。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 但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游。 何地而来? 送往何处? 蜀地 楚国 (来从楚国游) (渡远荆门外) 注:从:往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背景链接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25岁第一次出蜀时所作。此时诗人,兴致勃勃,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找出诗中的写景句,并说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作者看到了哪些美景呢?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景名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找出诗句中的意象 请给每个意象加个修饰词 山 平野 江 大荒 月 镜 云 海楼 (巍峨的高山) (一望无际的原野) (万里长江) (广阔无际的原野) (一轮皎洁的圆月) (如明镜) (灿烂的云霞,多彩多姿) (海市蜃楼) 品读赏析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景物描写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 “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你认为此句哪个字用得好? 品读赏析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颈联运用了怎样的修辞?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此联想新奇,表现了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之情。 诵读感知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中心思想) 明确: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表达对长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