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八年级《背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2.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体会父爱的深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并不难,但是文章的写作年代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文中所写的父亲奔丧、在家赋闲等生活经历,对学生来说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不能很好地体会文中父亲、儿子的心境。并且他们接触到的记叙性散文并不多,领会散文的能力是不足的,加上当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对于日常生活细节中渗透出来的爱,常常熟视无睹。因此,抓住散文的线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对于爱的思索。 三、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深入体会情感,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2.触动学生心灵,感悟身边的爱。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文章重点词语: 祸不单行 满院狼藉 惨淡 赋闲 踌躇 蹒跚 颓唐 情不能自已 琐屑 情郁于中 大去之期 1.从这些词语中读到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想起要写这篇文章呢? PPT展示: 朱自清:“我写《背影》,就是因为文中所引得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把握文章整体基调) (二)品读父亲背影 1.由父亲来信引出作者那难忘的背影。 提问:是父亲的一封信来信引发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所引的信中的那句话,在文中的哪里?请在文中画出来。 追问:读一读,这段文字里,包含了父亲怎样的心愿? 2.重点分析“望父买橘”中父亲的背影。 提问: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作者是在哪里看到的呢?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第6段:“父亲爬月台”一段 1)找出有关描写“背影”的文字。 2)齐读,并思考本段运用了什么描写?(动作、外貌描写) 3)你认为文中哪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你,找出来,并用你的朗读感染其他同学。 动作:蹒跚,探,攀,缩,倾 (a.年级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b.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探”:体胖动作不便,下铁道小心翼翼; “———: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 “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 “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外貌: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家里境况不好,心情忧伤 (穿着朴素,心情沉重,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 【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动作描写 蹒跚的背影 艰难的背影 外貌描写 沉重的背影 4)再次齐读这段,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 对学生记叙文写作中细节描写的指导,及如何用朗读感染人的指导。 5)小结:小帽、棉袍、马褂,可以说是当时男人的正装。可是父亲不顾这些,去为儿子买橘子,一门心思在儿子身上。父亲爬月台之艰难,甚至是狼狈的,都可以说是一种父爱的深沉 3.体味“父子分手 ”中的语言描写 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语———父亲对儿子的体贴,不舍,不放心 4.体会“别后思念”中儿子对父亲隐隐的痛与爱 1)作者见到此时父亲的背影,关爱的语言,不住的回头望,有怎样的反应? 流泪(三次):望父买橘,艰难背影 父子分别,惜别背影 含泪读信,再现背影 自责:“聪明过头”;“太聪明了” 追问:细细读,还会发现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父亲(布衣) 我(紫毛大衣) 父爱之重与“我”的不谙世事之轻,就形成了鲜明对照。 小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2)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什么儿子会多次流泪?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