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上图书馆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上图书馆》是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文章,单元的人文主题词是“学习之道”,即通过梳理、探究他人的“学习之道”,对照自己的经验和社会的要求,形成自己的“学习之道”。本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课程标准有如下阐述: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本文虽然不是论述类文本,但其中的观点、经验也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阅读的兴趣,并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 材 分 析 《上图书馆》是一篇文艺随笔。作者回顾自己三段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王佐良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在上中学时,去学校的图书馆“公书林”翻阅英文小说,使作者养成了一个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在清华大学时,王佐良去清华图书馆读书,读到了很多外国论著,使作者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在英国读书的时候,王佐良去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读书,纵情阅读使他心境豁然开朗,并领悟到人类对理性的创造性。 学 情 分 析 图书馆对于学生来说不陌生,本文的题材比较容易亲近,而这篇随笔脉络也相当清晰,阅读难度不大,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引下进行更深入的语言鉴赏和思辨性表达。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和运用: 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并尝试用随笔形式记录日常生活。(重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厘清文章的思路。(重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文中的哲理性语句,欣赏如灯光温暖的语言。(难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爱读书的习惯,阅读经典著作,不断提高修养。(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一体机(多媒体电脑)、课件 学生: 笔、本、课本 课前鼓励学生到学校、社区等的图书馆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观看新华社剪辑的短视频:《东莞务工人员吴桂春与东莞图书馆》 “我真是不舍得退了这个卡。”吴桂春一边填表一边嘀咕。“那为什么要退呢?图书馆里有这么多书、这么丰富的活动。”图书管理员王艳君应了一句。吴桂春停下笔,又拿起读者卡用拇指摩挲了几下,说:“算一算我来东莞也有17年了,平时只要是有休息时间,几乎都是在这座图书馆里度过的。我只是小学毕业,大半辈子的书是在你们图书馆读的。”吴桂春越说声音越低沉。“我是个打工的,这半年来都没找到事做了,打算回老家去了。”“没关系,您以后还可以再过来嘛。”“我今年都54了,以后怕是再难出来了。”吴桂春拿起笔,继续把表格填写完整。整个对话的气氛挺伤感的,王艳君提议请他给图书馆留个言,吴桂春欣然答应了。于是,吴桂春动情地写下了130多个字的留言。 教师点评: “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这封简短的信字迹并不漂亮,因为留言的读者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是我们从这短短的130个字中感受到了情真意切和一股憾人心魄的力量,是的,喜爱读书、热衷求知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会拥有富足的精神世界。 情境导入,引起情感共鸣,感受图书馆的魅力和读书的温情。 走进课文 对话学伴 初读悟情、梳理文脉: 安静阅读全文,这篇文章围绕着题目写了几个图书馆?在书中标画出表示情感的词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开头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一句话引出对上图书馆的回忆,并点明主题“上图书馆之乐”,然后按时间顺序,写自己中学、大学和留学时三段上图书馆的经历。结尾段的“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呼应开头。全文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紧凑完整。 再读细品、分享交流: 寻找一束光———朗诵一段台词———咀嚼一个动词 任务一:寻找一束光 本文最有特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