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指导含范文 一、习作内容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特征。要把一个或一类事物说清楚,首先要抓住其特征。回顾一下《蝉》这篇课文,看作者写“蝉的卵”,分别抓住什么特征来写。 ①_____ 蝉的卵 ②_____ ③_____ 抓住事物的特征,要善于观察和比较。既要注意事物的总体面貌,也要观察其局部。事物大都有主体部分或关键部分,而这往往最能体现它的特征,观察时要特别注意。还要注意比较,例如同是图书馆,其外观、内部格局会有所不同,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把握住所要说明的图书馆的特征,就容易把文章写清楚了。 除了突出每个事物的独特之处,还要注意表现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每处园林都有不同的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也各有特色,似乎很难找到共同点。叶圣陶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他就抓住这个共同点,让读者对苏州园林之美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恰当引用资料,有利于说清楚事物的特征。这些资料包括数据、图表、历史文献、研究资料等。例如《中国石拱桥》里引用《水经注》的记载,说明石拱桥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进行说明时,列举了很多数据,使对象的特征更具体、准确。 有时还可以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说明方法,既突出事物的特征,同时也避免文章枯燥乏味。例如《中国石拱桥》开篇便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虽不是严格的定义,却一下就把石拱桥最“显眼”的特征勾勒出来了。又如《梦回繁华》这样说明《清明上河图》节奏感极强的特征:“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人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以乐喻画,以简驭繁,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一比较专业的内容。 二、写作实践 利用下面的材料,抓住坎儿井的一两个特征,整理出一篇说明文。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①新疆地区多山地、盆地,气候十分干旱,山地承接了较多的降水,成为干旱大地上的一座座“湿岛”。这些水源因干早区的高温蒸发而大量丧失,为保护这些宝贵的水源,新疆各族人民创造出坎儿井这种利用地下水的巧妙方式。 ②)坎儿井,其实是一种井、渠结合,在地下引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它依据山势坡度,按引水路线在地面挖出许多竖井,并在地下将这些竖井连通成渠,使深层地下水逐渐转变成浅层地下水,在需要水的地方引出至涝坝(蓄水池),然后引至农田灌溉。由于水在地下运行,不受地面高温蒸发的影响,保持了水量常年稳定;经过地层过滤,并水也变得清激甘甜。 ③关于坎儿井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三种:一是“井渠说”,认为坎儿井与汉武帝时期凿井渠引洛水的史实关系密切。二是“西来说”,认为新疆的坎儿井是从拥有坎儿井最多的古波斯(今伊朗)传来的。三是“本地说”,认为现存最古老的坎儿井通水时间距今已约500年,坎儿井很可能就是新疆本地的产物4不论坎儿井起源于何时何地,可以肯定的是,它是生活在干旱高温的山地、盆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有了坎儿井,他们就有了生存的基础。 ⑤坎儿井的开凿是十分艰苦的。在开挖线上,每隔数十米就要挖一口竖井井下渠道开挖靠点油灯作业,总工程量非常大。而且,挖井人还需要知道什么地方地下有水,从开挖处到出水处要挖多少竖井,每个竖井需挖多深,这都要有丰富的经验。 ⑥坎儿井起挖在山地,出水在盆地绿洲,平均长度在3000米以上。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的总长度超过5000千米,可与京杭大运河相美。 ⑦20世纪50年代末,新疆共有坎儿井1784条,年出水量6.82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6.3万亩。但随着地面引水工程的建设和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