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074211

14.1《 故都的秋》 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9-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1344570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1, 故都的秋,课件,36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名家经典,感受作者深沉的情感。 2、通过这篇典型的散文,巩固散文的相关知识点。 3、通过分析写作手法,学习高考散文阅读的技巧。 作 者 简 介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 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作于1934年8月17日,他到北京的第四天。郁达夫第一次到北京是在他1913年。年届不惑的郁达夫在经过21年的奔波后再次回到这物易人也非的故都,感慨万千,就像是多年后邂逅一位一起长大的好友,眼睛里写满的除了亲切与兴奋,还有岁月的沧桑和生命的沉重。郁达夫和北京的感情深而且浓,就像故都的秋色一样,《故都的秋》是他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后写下的优美散文。 分析第一部分(1、2自然段) 设疑讨论: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用什么手法来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疑: 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手法:对比、衬托。 作用:通过对比,以江南之秋衬托北国之秋,抒发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念之情!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第一部分:总起 ①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清、静、悲凉”和向往:“饱尝”秋味 ②江南之秋:看不饱、尝不透、玩不足 设疑讨论:文章的文眼在哪里?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分析第二部分(3-12自然段) 设疑讨论:主体部分,围绕故都的秋,描写了几幅画面?选取了那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清晨静观图 在北来即使不出门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 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落蕊清扫图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柔软的触觉。 秋蝉残鸣图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有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有养有家里的家虫。 秋雨闲话图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秋日胜果图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了颗儿,在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淡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这几幅画面,选取了哪些意象?分别从哪些角度?具有哪些特点?请具体分析。 清晨静观图(第3自然段) 从视觉角度,选取秋空(碧绿)、秋花(蓝、白)、秋草(疏疏落落、尖、细、长),构成了一幅冷色调的画面。 从听觉角度(驯鸽的飞声),以声衬静。 给人以冷清、悲凉的感受。 落蕊清扫图(第4自然段) 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角度,突出了“故都”秋“清”“静”的特点,给人以落寞、悲凉的感觉。 秋蝉残鸣图(第5自然段) 秋蝉的鸣叫(听觉)有什么特点?能引起人怎样的感受?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 秋雨闲话图(第6--10自然段): 先从视觉角度,写北国的秋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下得静、快、清爽,突出其“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而雨后“话凉”又从从听觉角度,通过缓慢悠闲的声调,让人心生凉意,传达出一种悠闲、寂寞、悲凉的心境。 秋日胜果图(第11自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