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门情思大碗茶》教案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本节课是选自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必唱曲目。《义务阶段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过程与方法中明确提出“体验”中的模仿是通过亲身参与演唱、演奏、编创等艺术实践活劫,并适当地运用观察、比较和练习等方法进行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7—9年级的演唱能力上明确提出,“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与意境。能够对自己、他人或集体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前门情思大碗茶》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京味歌曲,作曲家将北京琴书等曲艺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歌曲之中,使整首歌听起来亲切自然,富有韵味。 歌曲采用的是宫调式,4/4拍,二段体结构。旋律委婉,多装饰音、波音,突出了依字行腔的特点;节奏紧凑,常用板后起唱及切分节奏;在伴奏中使用电子合成器模仿三弦、琵琶等音色,使其京味十足。 作品通过归国华侨回忆儿时在北京生活时的往事及对大碗茶的情思,表达了远方游子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故乡北京的无限爱恋之情,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已积累了一些音乐基础知识,歌曲里面大量的装饰音,大部分学生也可以说出名称,但这些装饰音如何用音乐体现出来,唱出来,恐怕做到的人不多,同时对与这节课上提到的专业术语“板后起唱”“依字行腔”对于地处山区的学生可能比较陌生。而这些基础知识是把握这节课难点“感受曲艺风格,尝试富有韵味的演唱歌曲”的重要因素。 教学目标 细细品味歌词,体会作者对故县,对童年的思恋之情。 掌握装饰音的唱法,理解“板后起唱”“依字行腔”专业术语的意义。 三、聆听、模仿、学唱《前门情思大碗茶》,感受作品的曲艺风格,初步尝试富有韵味地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模仿、学唱《前门情思大碗茶》感受作品的曲艺风格,初步尝试富有韵味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装饰音的应用。 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PPT、音频、视频。 教学手段:口传心授 主要的教学方法:模仿法、体验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学生聆听并思考: 歌曲具有哪个地区音乐的风格?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北京地区音乐风格,表达了对故乡、童年的思恋和怀念之情。)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同时完成第1个教学目标 二、口传心授,学唱新歌。 (一) 学唱“我爷爷小的时候”至“仿佛挨着我的家” 1.听录音,学生思考:这个乐句有什么样的音乐特点? 探讨总结:旋律委婉,多装饰音、波音,节奏紧凑、常用板后起唱。 2. 教师教唱。 (1)在重点节奏处击掌,辅助练习板后起唱。 (2)反复学唱装饰音、波音,感受韵味。 设计意图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部分学生难点节奏,前面提到的认得,不会用,初步体验歌曲的音乐风格和韵味。 (二)学唱“一蓬衰草”至“灰色的年华”。 1.念句子,标出“蓬”和“叫”的四声。 2.分别去掉和加上装饰音演唱,对比:哪个更符合唱词的声调? 反复对比演唱后,得出结论:去掉装饰音,两个字都变成了一声,与字音不一致,不符合北京话的音调,失去了“京味”;加上装饰音后,与字音相符,演唱起来更加韵味十足。 3.小结:歌曲旋律建立在北京话音调的基础之上,这称为“依字行腔”。 4.练习演唱。 设计意图 感受歌曲依字行腔的艺术特点。 (三)学唱“吃一串冰糖葫芦”至“就着一口大碗茶”。 1.听录音,标出这个乐句中常用的典型节奏。 2.单独练习切分节奏 节奏练习 X X X X X X X X X X XX XX X X X X XX X.X X X 3.教师教唱,学生模仿。 设计意图 掌握乐句当中的重点节奏,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演唱。 (四)学唱“啦啦啦……” 1.教师教唱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