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认识电路 1.电现象 【A层 基础必会】 考点一 静电现象 1.(传统文化)东汉《论衡》一书中提到“顿牟掇芥”,指的是摩擦过的玳瑁(海龟)外壳吸引草屑的现象,这是因为( ) A.异种电荷间存在引力 B.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C.异名磁极间存在引力 D.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 2.原来不带电的玻璃棒和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上了正电。关于这个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玻璃棒和丝绸在摩擦过程中创造了电荷 B.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了丝绸上 C.丝绸上的正电荷转移到了玻璃棒上 D.丝绸上的电子转移到了玻璃棒上 3.如图所示是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带 电的原子核和带 电的电子构成的。用原子结构的知识可以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起电实质是电荷的 ,例如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玻璃棒失去电子而带 电。 考点二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如图,将一束扯成线状的塑料绳捆扎,用清洁干燥的手自上而下地捋,下端的塑料绳会向四周散开,由文中信息可判断,这个过程下端的塑料绳( ) A.不带电 B.带同种电荷 C.得到原子核 D.带异种电荷 5.蜜蜂飞行时会与空气摩擦而带电。当蜜蜂飞近花朵时容易吸附花粉,据此判断蜜蜂与花粉的带电情况为( ) A.两者一定带异种电荷 B.两者可能带同种电荷 C.花粉之间一定互相排斥 D.花粉可能不带电 6.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丝绸和玻璃棒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荷 B.丝绸和玻璃棒摩擦的过程中,玻璃棒得到电子 C.验电器的箔片张开是因为两个箔片都带了负电荷 D.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球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 考点三 电流 7.关于电流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荷的运动形成电流 B.电荷的定向移动不能形成电流 C.只有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 D.正、负电荷的定向移动都能形成电流 8.油罐车运输过程中汽油与油罐摩擦,产生静电现象,油罐失去电子带 电荷,极易引起汽油燃烧爆炸。油罐车通常加装铁链与大地接触以中和油罐所带电荷,如图所示。该过程铁链中电流的方向是从 (选填“大地到油罐”或“油罐到大地”)。 9.(链接易错点)用丝线悬挂着A、B、C、D、E、F六个小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那么肯定带电的小球是 ,肯定不带电的小球是 。 【B层 能力提升】 10.(2024·北京期中)小芳将两只相同的气球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后挂在竹竿上,看到了如图所示的情景。关于此过程,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小芳用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使两气球带了电 B.小芳用摩擦的方法使气球分子发生转移而带电 C.挂在竹竿上的两只气球因带了异种电荷而互相排斥 D.两只气球互相排斥的原理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 11.(2024·苏州期中)如图为部分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的强弱情况,束缚能力越弱越容易失去电子。现用丝绸摩擦橡胶棒,然后将该橡胶棒靠近轻质小球,发现它们相互排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球一定带负电 B.小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C.丝绸和橡胶棒摩擦过程中,橡胶棒会失去电子 D.丝绸和橡胶棒摩擦后,它们带的是同种电荷 12.课上,物理老师用薄塑料袋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将薄塑料袋剪成细丝制成“章鱼”,用丝绸分别摩擦“章鱼”和塑料管,将摩擦后的“章鱼”抛向空中,在其下方用塑料管靠近“章鱼”,塑料管“托”着“章鱼”飞起来,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后,“章鱼”和塑料管带的是同种电荷 B.摩擦后,“章鱼”和丝绸带的是同种电荷 C.摩擦后,“章鱼”的各个细丝所带的是异种电荷 D.丝绸与塑料管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荷 13.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情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靠近时,会相互吸引 B.图乙,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C.图丙,用金属棒把带正电的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