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铃铛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指导学生用愉快的情绪,轻快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铃铛舞》。 2、准确掌握三拍的强弱规律。 3、聆听《苗岭的早晨》,初步了解乐曲的段落。 能力目标:1、通过打击乐器伴奏、唱歌、舞蹈各种形式来表现歌曲,培养学生良好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以及合作能力。 2、能专注地聆听《苗岭的早晨》,体验小提琴与口笛不同的音色,感受体验苗族民俗风情,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和思维想象力。 情感目标:通过歌曲地学习、乐曲地欣赏,引导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产生兴趣,教育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学会歌曲,能用欢快自然的声音演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自信地表现歌曲。 教具准备: 钢琴,打击乐器(碰铃 串铃 铃鼓 双响筒 绸带) 教学过程: 一、 欣赏乐曲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大家闭上眼睛,咱们听着音乐出发! 1欣赏口笛独奏《苗岭的早晨》 播放音乐 师:你有什么感受? 介绍乐曲《苗岭的早晨》和苗族乐器———口笛。 2欣赏小提琴独奏《苗岭的早晨》 师:我们再来欣赏这首乐曲,不过,这是由另一种乐器演奏的,你能听出是哪种乐器演奏的吗?可以用动作表现出来。 3比较两种乐器音色 师:这首《苗岭的早晨》你喜欢哪种乐器演奏的? 闭上眼睛,听乐曲 引子部分。 睁开眼睛,边听音乐边欣赏画面。 学生说出真实地感受。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回答教师的问题。 小朋友闭着眼睛,静心聆听音乐。 小朋友在乐曲声中欣赏着画面,不仅对乐曲已有了完整地感受,而且对乐曲段落有了初步认识。 扩散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感受很多,对乐曲的,乐器的,画面的……从而使学生从各方面了解感受苗族风光,风土人情及苗族音乐、乐器的特点。 教师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他们从音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从学生的感受体验入手,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两种乐器音色的不同,这样不仅使学生区分两种乐器不同的音色并表达出来,而且由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在头脑中回忆分析两种不同乐器的音色。 四 歌曲教学 师:刚才我们来到苗岭,这里风光非常优美。下面,我们到苗族村寨去逛一逛吧。 (出示苗族芦笙节、人们边歌边舞画面) 师:苗族人民能歌善舞。特别是节日或欢庆丰收的时候,人们聚集在山坡上、广场上吹起了芦笙,唱出了欢乐的歌,跳起了苗族舞蹈。 (出示苗族服饰图)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服装上是用什么做装饰的?她们在舞蹈的时候这些装饰品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 学生欣赏画面,听教师介绍苗族风土人情。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回答问题) 金属,银子,铃铛… 师:我们来学一学她们跳舞时身上铃铛发出的声音好吗? 1节奏练习:(出示卡片) XX X X│ X X X X│X . X XX│X――‖ XX X X│XX X O │XX X X │XX X O‖ 在“о”处加上“嗨”练习。 从苗族姑娘的服饰导入歌曲节奏 学生熟悉了三拍强弱规律,熟悉了歌曲主要节奏,也培养了学生节奏感,而且对歌曲舞蹈韵味有了了解,同时还烘托出热烈地气氛。 2感受旋律: 师:姑娘们身上的铃铛声真好听。听!那边又传来了美妙的歌声。 ⑴播放歌曲《铃铛舞》范唱 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你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 ⑵再次播放歌曲范唱。 加入三拍子律动为歌曲伴奏 ⑶教师范唱。 师:同学们仔细听老师唱了哪些内容? 3朗读歌词:(出示歌曲) ⑴请个别学生朗读, ⑵换一种方式朗读(按节奏朗读歌词) 4学唱歌曲: ⑴跟录音用“LU”哼唱歌曲。 学做吹芦笙动作,用“LU”跟录音哼唱歌曲。 ⑵跟琴声轻声唱词。 ⑶提出不会唱或觉得唱不好的部分。 师:你还有哪些不会的或者你觉得难学的部分请提出来,让同学或老师帮助你。 ⑷用欢快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