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85244

古诗词诵读《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4-12-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123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古诗词,统编,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诗歌,学生能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 2.通过比读诗歌,学生能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通过写作颁奖词,学生能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品读诗歌的思想感情和比读诗歌的鉴赏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写颁奖词,学生能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一提起陆游,我们会想到他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是盼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有着终生不渝之爱国情怀的陆游;会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是善于从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热爱生活的陆游;还会想到“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那是深藏爱情悲痛,一生忠贞的陆游。 设置情境任务: “鲲鹏组”在本学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陆游爱国主义诗词探究》中,对陆游同时期外在风格不同的两首诗歌《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的情感、手法等方面存在疑问。今天我们就通过两首诗歌的对比阅读学习,来帮助“鲲鹏组”解答疑问,并进一步学习和感悟诗人的爱国精神。 学习目标展示: 1.通过品读诗歌,能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 2.通过比读诗歌,能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通过写作颁奖词,能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二、预学检测:初读,感知形象 学生齐读诗歌,回答:两首诗歌分别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书愤》塑造了一位虽年华空老、不被重用但依旧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诗人形象。 《临安春雨初霁》塑造了一位在江南小楼中,听春雨、写书法,烹茶、品茶,悠闲自适、百无聊赖的诗人形象。 三、课堂探究与学生表达 任务一:品读,揣摩情感 活动一:两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思考: 1.《书愤》中,诗人所“愤”之事有哪些? 2.《临安春雨初霁》是不是只写了诗人的悠闲自适?请结合“薄”“客”“一夜”这些字词,简要分析。 明确: 1.《书愤》中,诗人所愤之一为“世事艰”。“愤”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挠北伐,故一愤报国有“罪”。 所愤之二为“空自许”。诗人年轻时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故二“愤”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所愤之三为“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故三“愤”岁月蹉跎,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为“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有谁比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将帅三军,北定中原”,故四“愤”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所以诗人有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 2.不是。 从“薄”字,看出人情冷漠,世味淡薄,暗示诗人对当时世态炎凉的无奈之感。 从“客”字,看出诗人不得已客居京城的蹉跎羁旅之苦。 从“一夜”一词,看出诗人一夜未眠,暗示虽被重新起用却并不快乐,国事家愁伴随着愁人的春雨涌上心头的愁苦之情。 活动二:两首诗表达的诗人情感相同吗?请说明原因。 明确:两首诗的情感表面不同:《书愤》是郁愤之情,《临安春雨初霁》是闲适之情;本质却相似:都表达不能报国立功,收复中原的忧愤之情。 诗人陆游有为国家做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国家正是多事之秋,《书愤》中,诗人概括了作者一生的抱负、经历,抒发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临安春雨初霁》中,诗人却在做草书、品茶消磨时光,其实表面闲情的背后是忧愤、不满之情。 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