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085501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9-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2次 大小:1143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整体感知,找出描写景物的意象,并且梳理总结出五幅秋景图。 2.学生能够对故都的秋的景物特点进行分析。 3.学生能够结合作者生平体会“以景驭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景物特点的分析,结合作者生平体会“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1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 秋季是一个容易让人生发感慨的季节。历史上很多文人笔下都有描写秋的句子,大家一起回忆一下。 预设: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这些诗句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肃杀,有的描写了秋天的绚丽多彩。下面我们看一下郁达夫笔下的秋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由已学的有关秋的诗词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激发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同时为下面文章的开展做铺垫)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故都秋 1.解题 “故都”指哪里?(预设:北平) 那把“故都的秋”改为“北平的秋”可不可以?(预设:不可以) 为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故,有历史悠久,年代久远之感,含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的情感。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也包含深切的眷恋及悲凉之意。 (设计意图:三个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 2.中心突破 深受作者眷恋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请找出全文的文眼句。 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二)初步分析:清,静 1.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色?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北平的秋色? 预设:3--11段,通过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意象。 2.课文中写了五幅秋景图,请分别用四字概括。 (教师举例,学生仿写。提示:概括时,注意结合时间,地点,意象) 秋晨小院(秋晨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闲话秋雨) 秋果胜景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取信息以及概括总结的能力) 3.上述五幅图中,哪些意象表现了“清”?哪些意象表现了“静”? 明确: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牵牛花的蓝朵 扫帚声 清在色调 衰弱的蝉声 静在声音(以动衬静) 青布单衣的闲人 息列索落的雨声 淡绿微黄的枣子 缓慢悠闲的声调 4.小迁移———《天净沙·秋思》仿写,补充最后一句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故都 枯藤老树昏鸦, 破屋小院浓茶, 小桥流水人家, 碧天蓝朵黄枣, 古道西风瘦马。 驯鸽鸣蝉落雨。 夕阳西下, 槐蕊铺地, 断肠人在天涯。 落寞人在故都。 (设计意图:本环节再次让学生对文中涉及的景物进行整理,并通过最后一句的补充,初步体会作者在景物背后表现的情感,为下一个环节蓄势。) 提示:“清”“静”两个特点最终都指向了第三个特点:悲凉。 (三)深入探究:悲凉 1.虽然作者对秋有如此萧索的感触,但是作者是有辩解的,请找出倒数第三段相关句子。 明确: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2.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把秋写得如此萧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预设:知人论世 作者自幼丧父,尝遍艰辛,后留学日本,饱受屈辱,性格忧郁多愁,多有“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