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086239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8张PPT)

日期:2024-09-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2次 大小:5881443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1,故都的秋,课件,38张,PPT
  • cover
(课件网) 镜头下的长沙之秋 目 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3、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4、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字音识记 颓废(tuí) 落蕊(ruǐ ) 一椽(chuán) 点缀(zhuì) 平仄(zè) 譬如(pì ) 扫帚(zhou) 房檩(lǐn) 潭柘寺(zhè) 廿四桥(niàn) 明确下列的字音。 字词积累 一叶知秋: 不远千里: 息列索落: 平平仄仄: 混混沌沌: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能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形容细小琐碎的雨声。 指推敲字的声韵。 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浏览课文并思考: 1、找出文中直抒胸臆的语句,放声朗读,在下面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一、读—整体把握 读出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 )之情 2、故都的秋有何特点?找出文眼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作者用什么方法得出了这个特点? 对比 眷恋 二、品—秋景秋味 作者写故都的秋,从江南的秋写到北国的秋,再写到故都的秋,故都的秋都写了哪些景物?在景物选择上有何特点? 院子 槐树 秋蝉 秋雨 果树 传统意象 平凡之景 品味赏析,作者如何用景物写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秋晨图 秋槐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果图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作家。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毕业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作 家 简 介 知人论世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国家动乱,两年后北平沦陷。 写作背景 夏衍:“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必胜的精神支柱。” 家国意识 秋晨图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