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电现象 教科书 书 名: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 -出卷网-: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出卷网- 教学目标 1.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 2. 经历两种电荷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和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大致进程。能用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解释物体摩擦后带电的原因,能主动引用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初步能力,体会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建构模型。 4.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会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通过自制发光管发光实验的分析和讨论过程,能从有关现象分析推理得出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结论,知道电流方向规定,了解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电池外部电流的方向。认识电流探究的完整过程,形成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通过对中国航天火药雕刻师工作中静电现象的危害分析,体会物理学在促进生产生活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养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min 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学生观看视频“静电飞花”,圆盘塑料板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并安装接地线,用羊毛快速、反复摩擦塑料板,将金属盘放在塑料盘上并接触塑料盘上的金属螺丝钉,将碎纸屑撒在金属盘上,手持金属盘的绝缘手柄,向上抬起金属盘。 【思考】:为什么金属盒抬起后会看到漫天飞花的现象呢? 碎纸屑先不动,后漫天飞舞———这是一种电现象,引出电现象这一主题。 1min 静电现象 1.摩擦起电 【创设情境1】:电现象自古便有,让我们跨越时间长廊,追根溯源。 【物理学史】:介绍关于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物理学史;2500年前, 古希腊人发现,用丝绸摩擦过的琥珀,竟然能吸起地上的羽毛,这是 一种电现象。吉尔伯特发现琥珀外,还有许多物体经过摩擦都有吸引 力并将其归结为电力,并用希腊文琥珀一词创造了“电”这个新词, 人类第一次有了电的概念。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电现象? 【创设情境】:用摩擦过的塑料瓶靠近头发,头发被吸引起来;丝绸 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泡沫小球,立刻被吸上来,同时听到噼里啪啦的 声音; 【思考】:以上这些现象说明上述物体经过摩擦后发生了一些变化, 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摩擦后的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创设情境】:生活中静电现象———触摸静电高压球“怒发冲冠”现象、脱毛衣、开门被电等。 6min 2.两种电荷 和电荷之间 的相互作用 2.两种电荷 和电荷之间 的相互作用 2.两种电荷 和电荷之间 的相互作用 【提出问题】: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他们之间有没有相互作用 呢?经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寻找现象背后的本质。 【科学探究】:提供A类:玻璃棒和橡胶棒各2个、塑料勺、气球; B类:毛皮、丝绸、毛巾、纸巾生活中常见物体,选择A、B类各任选 一种器材依次相互摩擦。摩擦后的带电体两两互相靠近,将实验现象 填入表格中。 【探究过程】:带电体和带电体之间相互靠近: 丝绸摩擦的玻璃棒依次靠近丝绸摩擦的玻璃棒、纸巾摩擦的塑料勺、毛皮摩擦的橡胶棒、毛巾摩擦的气球,观察并记录现象; 带电体相互作用电荷种类玻璃棒(丝绸)玻璃棒(丝绸)玻璃棒(丝绸)塑料勺(纸巾)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气球(毛巾) 【思考】:电荷之间是否有相互作用?排斥、吸引 【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