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106869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9-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2次 大小:124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
  • cover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 名称《故都的秋》 课时一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这个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2、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教学注重整体感知,要学生能够知人赏文,利用自身普通话过二甲及擅长朗诵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 3、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本单元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备课不仅备教材,也备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过程,适宜地启发与评价,力求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4、本课只安排一课时,时间可能较紧,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地预习课文,其一,朗读课文三遍,找出五幅画面;其二,查找有关作家的生平及作品等材料。 5、鉴赏作品注重以点带面,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3分钟) (二)解题 (3分钟) (三)粗读课文,整体把握 (5分钟) (四)精读课文,品味意境 (16分钟) (五)设疑讨论, 体悟情感 (5分钟) (六)延伸拓展 课内练笔 (10分钟) 播放背景音乐《长亭送别》,让学生欣赏几幅关于北方秋天的图片,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诗句来说。 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郁达夫先生笔下的秋天又是怎么样的呢? “故都”指的就是北京,也称北平,为什么作者用“故都的秋”作标题而不用“北京的秋”或“北平的秋”? 教师明确:北京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元、明、清均定其为国都,一个“故”字不仅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与厚重,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 在这个环节,我将让学生找出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的关键性句子,即文章的“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时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清、静、悲凉”指的是“情感”,那么这些“情”需要如何体现呢?王国维的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 1找出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2作者描写的这些景物可以概括为几个画面?试拟小标题。 3 这些图中的“景语”如何展现“情语”呢? ①我用“秋晨院落图”举例,分别从色调、声音、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引导,第一幅图展现出的景与“清、静、悲凉”就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 ②另外四幅图中的“情语”,让学生分为四组,根据第一幅图的赏析方法自由讨论并分别找出图中景物如何体现“清、静、悲凉”。有了之前老师的分析示范,此时学生们会比较顺利地完成赏析。 ③学生讨论文中有哪些句子是自己最喜欢的?为什么喜欢?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揣摩语言,从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