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116734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4-09-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4次 大小:19448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河北省,期末,答案,PDF,试题,语文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一旦……就……”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旦使用‘多少’这个词,往往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情绪和情感”可知,原文说的是“往往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情绪和情感”,选项绝对化为“一旦……就”,改变了文意。 故选C。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目的是证明‘木叶’最好”错误。作者比较的目的并不是证明“木叶”最好,而是为了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故选B。 3.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用‘戎马’来代指战争,正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错误。用“戎马”二字代指“战争”,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而非暗示性。 BCD三项都能够正确体现诗歌语言的概括性或暗示性。故选A。 4.①材料一主要讲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作者用“木”及由“木”引申出的词语来论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②材料二主要讲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作者以杜牧的《江南春》为例来论述诗歌语言的概括性。(一点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关键句“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可知,材料一主要讲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作者用“木”及由“木”引申出的词语来论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结合材料二关键句“而中国古典诗歌在叙事抒情的时候,强调和追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诗歌作品的语言往往是高度概括性的。以杜牧的七绝《江南春》为例,该诗的前两句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在这里,诗人只用了六个意象来表现江南春天美丽的景 象: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难道江南春天只有这六个景象吗?当然不是”可知,材料二主要讲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作者以杜牧的《江南春》为例来论述诗歌语言的概括性。 5.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2分) 首先提出,“木”暗示着黄色和干燥,于是“木叶”就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1分) 接着,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木叶:微黄,干燥———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落叶:饱含水分,繁密。黄叶:有微黄无干燥(湿润)———无飘零之感;(1分) 然后得出结论:“木叶”最能表现清秋气息。(1分) 进一步分析,落木:出现的环境更空———毫无绵密之意(绝情)。木叶:出现在秋风中———有袅袅余情(缠绵)。 (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论证思路的额能力。 第二个艺术特征:根据“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可知,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首先,“‘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